理念
行为主义不在意“人本身是什么样”,它把人作为“应对刺激的反应容器”,所以人心里怎么想的不重要,重要的是ta怎么做。
所以在培养孩子规则的时候,就不能“既要又要”。比如说,他已经把作业写完了,就不能说“下次要自觉”“撅着嘴写算什么意思”“不热爱学习”。
行为主义只关注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关注人品、性格等内在品质。
经典条件作用——因“地”制宜
经典条件作用就是把人的本能反应迁移到新的刺激或场景下。
孩子的本能反应是无法消灭的,你让他别吵别闹安安静静,别馋别玩认真背书,都是违反本性的。
既然消灭不掉,那就要给ta划定一个时空,在这个时间段、这个地方,这些事情可以做,满足需求。同时,划定出不能做的空间,满足社会规范。
划定时空时,可以重视仪式感的构建。同时要有耐心地多次重复,直到行成习惯。
有效的强化体系
1、把孩子的行为目标变成“可观察到的细节”,如“7点起床刷牙”,而不是模糊、不可控的“自觉不拖拉”。
2、随机的间歇强化。如“随机抽查”。强化物不要过大,给一些小甜头,避免内驱转外驱。
有效的惩罚
行为产生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外界强加的结果。例如午饭到点不吃,就收起来了,等到晚饭才能吃。中间的饥饿是自然后果。但是不吃午饭,罚不能看电视,就是人为后果,极易导致关系的对抗。
最后,好的规则是经过商量的,而不是一家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