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文化滋养出白老师这样让人见了还想见的人格呢?永远那么慈悲,那么可亲,那么令人想起就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白先勇老师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座根本报不上名,但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昨夜安排今早女儿学校远在屯门的讲座行程时,发现同一地区的珠海学院新校区当天下午就有白老师的讲座《细说红楼梦》。
山长水远的屯门旧咖啡湾畔,竖起一座新珠海学院。这所台湾承认,中华民国教育部备案的原国民党将领支持成立的学院几十年前从广州搬来香港,今年也有七十岁了。
赶紧在网上登记。今早去屯门前,又电话确认。
白先勇全程站着演讲这是一场精神盛宴。
八十岁的白先勇老师全程站着细说红楼梦,毫不疲倦,可惜秃笔只能记下一部分。以下为白老师原话。
《红楼梦》是我的床头书。读了一辈子。我的文学圣经。宗教上、文学上深刻影响了我。
我和《牡丹亭》,《红楼梦》结缘很深。这一生也算为汤显祖、曹雪芹做了一点事情。
我觉得人应该青春时就读《红楼梦》。二十岁读一次,四十岁读一次,六十岁读一次,像到我八十岁,再读一次。
我八十岁了。现在我可以说《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很多西方作品,读起来很辛苦,比如看完《战争与和平》,气也透不过来。
而《红楼梦》是随时可以看下去,随便从哪裡都可以看起来的书。
我想说,如果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构图,那么《红楼梦》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心灵构筑举足轻重。
三种哲学
《红楼梦》俱寓言的架构和神话的架构。体现了中国人的三种哲学思想:儒释道。
贾政与宝玉的相生相克、父子冲突,就是中国人两种思想——入世与出世的冲突。一般中国人都会经历:年轻时儒家,中年时道家,到晚年佛家。
贾雨村,甄士隐,在120回两人又见面。一个已然悟道,一个还在滚滚红尘中。
《红楼梦》含有三种哲学,但没有偏向哪一种。以最鲜活的人物讲述最生动的故事,以文学表现哲学,而不是以讲道理的形式来表现。
写实手法
十八世纪乾隆盛世的那种龙景如《清明上河图》一样画出来了。
惜春画大观园。永远没画完。《红楼梦》永远画不完。
康熙六次南巡,四次由江宁曹家接待。
《红楼梦》是曹雪芹追忆似水流年。他在书中描写美食等,兴致勃勃。
人物刻画
《红楼梦》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两百多。十二金钗。唱戏的。每个人物给他一种个性。人物的塑造不是单面的。比如林黛玉。周围有一圈人映造。不是随便取名字的。名字中含玉的都和宝玉、佛教有关。
后四十回。悲剧力量!
我不明白那些红学家啊为何说是高颚续的。前八十回,已经如此千头万绪,怎么续?!人物的口气。比如贾母的口气绝对前后一致。
后四十回没传开,why?
高阳说因为曹家卷入八王子案,被雍正下令抄家。曹家站错边。必须谨慎吧。
《红楼梦》的两个伟大之处:
第一,黛玉之死。写得好。林妹妹是三生石边林河畔的绛珠仙草。青埂峰下。以眼泪还情债。林妹妹所以爱哭,泪尽人亡。
如第五回中《枉凝眉》。
红楼梦有很多密码。基本上是个寓言小说。
伤春悲秋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林黛玉葬花吟中达到顶点。
第二,贾宝玉出家。穿个大红斗篷。与贾政最后相遇,宝玉双手合十,了断最后尘缘。贾政气喘吁吁追出去,宝玉已经随两个得道之人远走,越行越远,小红点渐渐消失,只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干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