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在家私处时要举止端庄,办事要严肃认真,待人要一心一意。即使到了文明落后的夷狄之地,这些也不可背弃。”
荡相遣执讲故事:
樊迟是一位虽长期跟随孔子,却拜师较晚的弟子。
关于求仕从政,孔子希望像“从于先进",意思是要先接受礼乐教化,然后才去做官。因为这样的人个性质朴,处事庄敬,更易于真诚地推行仁政。樊迟出身卑微,有孔子师徒耳濡目染,但对礼、乐教化还是缺乏认识。他曾问孔子如何稼圃,被孔子驯斥:
“这是小人才问的问题。君子行施仁政,教化一方,何须亲自种地?你来问我稼圃之事,倒不如去问农民和菜农。”显然这是骂樊迟没志气。
后来樊迟因战功做了官,要到地方任职,这才要拜孔子为师。这就有临时抱佛脚的嫌疑啦!但不管怎样,能作为孔子的弟子去做官,内心还是会更有底气些。孔子也不会拒绝。“有教无类"嘛!学习虽晚,也比不学好!
樊迟要抓紧补课,希望自己能把工作做好。
“请问夫子,如何才能显得有智慧?"樊迟问。
"你要去做的,是百姓需要的。鬼神之事,要心存庄敬,保持距离,而不是纠缠其中不能自拔。总之,靠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办事,而不是借助鬼神之力,这就是智慧。"孔子回答。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仁呢?"樊迟再问。
"仁者知道,要想有成果,先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
顿了顿,夫子又说:
“仁者有爱人之心,既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孔子说到这里,樊迟就显得有些半懂不懂的样子了。正好孔子有事离开,樊迟就赶紧向子夏请教。
子夏说:
“这样说吧!舜用皋陶,不走正道的人就会回到正路上来;汤用了伊尹,效果也是一样。师弟到了地方,要发现和使用象皋陶、伊尹这样的人,推行仁政才有希望。"
樊迟听后,频频点头,连声感谢子夏。正要退下时,夫子又进来了。于是赶紧坐好,继续聆听指教。
显然,夫子对这个学生还有话要说。
“听说你所去之处,比较偏远?"
“是的!夫子!"樊迟答。
“这也无妨。君子所处,必要态度端庄,行事负责,交往真诚。总之务必慎独其行,不改己志。"
最后,孔子强调:
“你要记住,虽是夷狄,亦不可欺。"
夫子说完,樊迟长跪施礼答谢。心想:
“幸有夫子指教!今若不尽师礼,心中何时礼立?"
离开孔子之后,赴任路上,樊迟已暗暗下定决心。
“俺决不能辜负夫子教诲,要立争多行善政,勤俭爱民,努力造福一方。不以此难报夫子再造之恩。"
想及此,樊迟停住马车,回身望向国都。当其时,正值鸿雁南飞;一行飞雁掠过天空,鸣声惊心。此行路途遥远,奈师徒情深,何堪忍受离别之若?然夫子仁济天下之志不伸,二三子岂能苛且偷安?但愿夫子保重,他日必传佳音!
"驾!"一声吆喝,鞭声响过,樊迟驱车上路,背影刚毅,逝向远方!
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