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青岛向阳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 Jiyoung Park
当值编辑 | 玄鹤
陪伴郁友康复,一直是郁金香的心愿。郁金香陪伴者自2020年七夕节上线以来,备受郁友好评。100余名郁金香陪伴者,用他们满满的爱意和专业知识,陪伴数千名郁友走过了春夏秋冬。
现开设郁金香陪伴者专栏,郁金香的陪伴者们,将用文字书写他们的陪伴故事,有温情、有感动、有哲思,让我们在这里,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遇....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育儿培训课程、各种陪伴、疗愈的文章层出不穷,不得不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在做郁金香陪伴者以及做郁金香家长学校辅导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正在学习成长的父母,他们大多都非常努力,并希望通过学习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在学习期间,家长们有很多疑惑问题,大多是关于如何做好父母的。
为此,我专门收集整理了一些真正的心理学界顶级大咖关于如何做好父母这个议题的观点,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爸爸妈妈们启发。
比昂的α功能理论:母亲做为“容器”或“外挂设备”帮助孩子消化负面体验。(Wilfred Bion)比昂是英国著名的一名精神分析师,后克莱因学派最重要的人物,他在这一领域留下了非凡的遗产。他的贡献使他成为近代精神分析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研究者之一。
比昂小时候是被印度保姆带大的,所以他的思想与东方思想有一点链接。他最重要的一个理论贡献之一是提出了“α功能理论”。α功能指代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心智功能。包括:α元素、孩子、β元素、母亲(容器)。α元素是可以忍受的情感体验。β元素是不可忍受的情感体验。
α功能图解
他认为,健康的母子关系或母女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当孩子内心充满不可承受的情感体验时,会把它们投注到母亲身上,母亲做为“容器”,接受这些不可承受的情感体验,并把它们转化为可以承受的情感体验,并反馈给孩子。相当于母亲做为一个“外挂设备”,来帮助孩子消化不能承受的情感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这个角色实际执行的是一个α功能,如果这个过程反复进行,孩子就会内化母亲的这个功能,以后遇到问题自己就可以解决。
举例说明:孩子恐惧地紧紧抓住妈妈的手,说:“妈妈,我刚才看到了一条大狗很可怕,我怕它咬我”。这时,有的妈妈会跟孩子说:“别怕,狗狗是人类的朋友,性格很温顺的”,孩子感受到的恐惧明明是真实的,妈妈这样的回答,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你的情感体验是假的,从而否定了孩子的感受,这就是一个不好的容器的例子。也有的妈妈会说:“别怕,有妈妈在”,这种回应方式比上一个好些,但也并不是最理想的。更好的回应方式是,妈妈抱起孩子,说:“哦,你刚才看到了一条大狗,你感到很害怕,是吗?”,这个回应肯定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同时把孩子无法承受的情感转化为可以承受的,长此以往,孩子的精神世界就能逐步构建起来、并趋于稳定。由此显而易见,当孩子遇到很多生活学习上的难题,感到压力增加的时刻,父母此时应该给的不是智力上的帮助,而是应该提供给他们一个充满“α元素”的环境。可遗憾的是,在许多中国家庭中,很多妈妈不仅没有做好孩子的“容器”或“外挂设备”来帮助孩子处理负面的情感体验。反而由于自身人格发展的问题,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外挂设备”,让孩子来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例如:因为其他事情心情不好,回家就对孩子发脾气;总是给孩子讲大道理,立家规,却没有情感交流,没有爱的流动;孩子学习压力很大,却在一旁不停地责备孩子、督促孩子学习;孩子稍微休息一会,玩一会手机,或某次考试没考好,就大发雷霆。这些表现,都是让孩子作为一个“容器”或“外挂设备”来处理父母的愤怒、焦虑、压力。孩子在年幼时,自我功能是比较弱的,此时如果爸爸妈妈总是做这样的事情,孩子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实际上是孩子用让自己生病来告诉父母——“我实在顶不住了”。那么,问题来了,在你们家,谁是谁的“容器”或“外挂设备”?

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做60分妈妈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非常注重母婴关系,认为妈妈的良好养育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其中,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Good enough mother”,有人翻译为“足够好的妈妈”,也有人翻译为“60分妈妈”。足够好的妈妈,是介于糟糕的妈妈和完美的妈妈之间的妈妈。糟糕的妈妈,就是指在孩子遭遇到危险、感受到最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妈妈没有出现。有的妈妈离婚后抛弃孩子,有的妈妈忙于工作忽视孩子,无疑都是糟糕的妈妈。实际上,在心理学上讲的抛弃孩子,含义更广,在孩子三岁前,妈妈若是离开孩子超过两周,就算是一次抛弃,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严重的心理创伤。在我国有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是危险的,就会缺少安全感。安全感的缺乏会带来很多的问题,例如:自卑、害怕社交,敏感多疑,在亲密关系中时刻抓取并随时准备离开....和糟糕的妈妈相反,完美的妈妈会时刻紧盯孩子,一旦意识到孩子可能有危险,妈妈就会立即出手,搞定一切。虽然孩子很安全,却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焦虑和恐惧的机会,失去了很好的锻炼成长的机会。因此,当孩子长大,需要独立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的时候,例如考试焦虑、升学压力、就业问题、失恋离婚等,自己便无法很好地处理,因为他从小没有很多机会积累人生的经验教训,这时候妈妈也力不从心了,因为她没有能力帮孩子搞定一切。完美的妈妈在对自己要求完美的同时,又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孩子。完美的妈妈往往对自己不好的地方视而不见,却对孩子各种看不顺眼,有很多的控制、指责、建议、指导、高期待。完美的妈妈总是认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所有的时间、精力、金钱,自己是非常爱孩子的,甚至有的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完全为孩子而活,然而,孩子感受到的,却是窒息般的控制、持续的贬低、无尽的压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完美的妈妈给孩子的“无尽的爱”,究竟是心理营养,还是心理毒素?

介于糟糕的妈妈和完美的妈妈中间的,便是足够好的妈妈,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60分妈妈”。这一类妈妈,是当孩子处于危险中,感觉到极度的恐惧,并且将达到绝望状态之前,她能够及时出现,让孩子带回安全的环境中,同时给予心理上的安慰。这样做,不仅让孩子体验到了他应该体验的关于安全和危险的东西,体验到了自己逐渐增长的失望的情绪,但同时,还帮助给予了孩子一种渗透到人格层面的信念:在我的情况变得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出现,帮我摆脱困境。这种信念可以成为他内心强大的力量源泉,并维持一生。温尼科特继续论述,足够好的妈妈,为孩子提供的是一种“抱持性环境”。温尼科特所说的抱持性的环境,是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给他充分的肯定,让孩子充满自信,有足够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孩子遇到搞不定的问题,就给他帮助,孩子不会经常处于一种无助的、绝望的状态下。在抱持性环境下,孩子对环境的警觉性会降低。这样,他的注意力就不会过多消耗在环境上,能够分出更多的精力用来探索和学习更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看到很多休学的孩子,对妈妈的情绪特别敏感,并出现所谓的仇亲状态,妈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激怒孩子。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消耗了孩子过多的注意力,以至于他没有更多的精力做其他的事情。温尼科特还认为,影响孩子精神健康的必要充分因子是恰当的父母供应—“过得去的养育”。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需要非常优越,也不能太差,过得去即可。在现实中,有很多父母打骂孩子,还理直气壮地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这种陋俗实在不能说是“过得去的养育”。有的明星养孩子,穷尽各种奢华,也不见得是好事。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在陪伴家长们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家长们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例如:孩子打游戏,怎么办?孩子说了一句什么话,我应该怎么回应?孩子要买什么东西,我给不给买?等等。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在孩子生病后,以前从未学习过如何养育孩子、却谜一般自信地各种指导孩子的虎妈虎爸们,此时却变得畏首畏尾、进退失据,孩子的一点小事或一句话都犹犹豫豫地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此时,面对家长的求助,有些老师会给出具体的指导,教家长们怎么具体地应对,但其实,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小事并没有标准答案。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曾经说过:“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父母的人格如果相对比较健康,是比较好玩的人,比较放松的人,那么他们即使做一些不太正确的事情,对孩子的人格也不会有太糟糕的影响。相反,父母如果人格有问题,比如过度依赖或者过度控制,整天焦虑地到处抓取、板着脸讲大道理,看谁都不顺眼,揭斯里底的吼叫,那么他们怎么做都可能会散发出不健康的味道。孩子如果在这种不健康的味道中长大,其人格往往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如果父母的人格不太健康,那么他们即使将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照着育儿教科书做,也会变味,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更大的问题。

这有点像古人所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虽然这句话本来讲述的是佛法修行,但其实用在父母成长上也很适用,稍微转换一下就是:如果是正人(拥有健康人格的父母)哪怕是讲一些不正确的事情,或者做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也会变成正确的;如果是邪人(拥有不健康人格的父母),哪怕是讲一些正确的事情,或者做一些正确的行为,也会因为自身人格的不健全而将其走偏了路。重点强调:父母具体怎么做,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的人格给孩子制造的成长氛围。我在郁金香平台陪伴家长们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父母其实自身有很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去陪伴抑郁、双相的孩子,可能怎么做效果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自己做心理咨询,可能跟找咨询师给孩子做心理咨询同等重要。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有人格问题或者是否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抛开专业的解答不谈,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故事:温尼科特应邀与一群英国传教士谈话,传教士们告诉温尼科特,他们需要得到的指导是:怎样才能辨别出前来寻求他们帮助的人,是生病了需要精神科治疗,还是通过我们的谈话就可以帮到他?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温尼科特愣住了,太专业的解释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他思考了很长时间,回答道:“如果有人来找你们谈话,你听着他的话,感到他让你觉得厌倦,那么他就是生病了,需要精神科的治疗。但如果他让你有兴趣继续听下去,那么不管他的痛苦或冲突有多么悲惨,你们尽管帮助他就可以。”这充满智慧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各位家长不妨用以自查一番,当你和别人相处沟通时,你的话是让对方厌倦,还是能够给对方兴趣?所以,爸爸妈妈们,想要成为一个好的父母,不如先看看自己,你是一个好玩的人吗?你经常在家里开玩笑、逗乐吗?你享受自己的生活,你过得愉悦吗?这非常重要!

美国卫生部: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总说,妈妈是家中的定海神针,但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很重要,美国卫生部曾组织专家编写了一部《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手册,在手册中,第一次明确定义了“父亲”功能的七个方面:第一:和孩子的母亲培养积极的关系第二:花时间陪孩子第三:养育孩子第四:恰当的规训孩子第五: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第六:保护和供养第七:成为孩子的模范从中可以看出,父亲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要比母亲稍低一些,所以父亲的首要功能是把孩子的妈妈哄好,妈妈的情绪稳定了,能够跟孩子良性的互动,父亲就省心多了。父亲功能的良好发挥,能够给孩子以安全感和力量,让孩子有信心走向社会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在郁金香平台上,我们看到来学习的大都是妈妈,爸爸较少。作为一名爸爸陪伴者,我真心地呼吁爸爸们加入到学习成长的队伍中来,一个家庭光靠妈妈一个人学习成长,力量太单薄了,正向的力量越大越好!怎么做好父母?来自曾奇峰的三句话
最后,简要和大家分享曾奇峰关于怎么做好父母的三句话。
1、设身处地地想孩子所想。
想一想,“如果我是孩子的时候,我希望父母在这件事上怎样对我?”2、询问孩子希望被怎样对待。孩子对自己的状态是最了解的,当我们不知该如何支持孩子的时候,我们只要问问孩子就可以明确知道我们在帮孩子上的分寸。“在这件事上,你觉得爸爸妈妈应该给你什么帮助,应该做到什么程度?”3、明白过多介入等于剥夺孩子生的意义。父母对孩子管理过多,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手足无措,到底是我活着还是你们操纵我或代替我活着?大咖们的观点是在众多的案例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充满着智慧,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陪伴孩子健康成长,穿越苦难,走向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