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书很薄,但是分量很重。它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这本书叫作《内在动机》。
它的推荐人是我非常尊敬的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彭凯平教授说,“幸福来自真正的自主”。这是他写这本书序言当中的标题。
我们看一下这本书的封面,你就知道它在讲什么。我们说,每本书都会有一个使命。这本书的使命,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永远带着乐趣和好奇心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到自主?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到是自己愿意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被外在的东西所强迫?同时,我们要知道,被外在的东西所强迫去做一些事情和自主自发去做一些事情,究竟有多大的差别?这就是这本书所要研究的主题。
首先,我们说,为什么自主和控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这里边有一个词,对我很有启发,叫作疏离。
什么叫疏离呢?就是你看一个人就觉得,他好像状态不对。你看一个人就觉得,他好像心不在焉。你看到一个人虽然很努力,但你会觉得他很痛苦。这种感觉就叫作疏离。
疏离是你没有沉浸在当下生活的一种感受。与疏离相对应的是沉浸。如果一个人做事是自主的、是真实的,那么这种状况叫作沉浸。如果一个人无论顺从还是反抗,他都是与周围的环境不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这种状态叫作疏离。
我每次演讲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感受。就是我做完一次演讲之后,讲得好不好,我心中非常清楚。我甚至能够从我的喉咙痛不痛判断得出来。因为如果我今天是沉浸式的演讲,我是完全享受那个演讲的过程,讲三个小时下来,嗓子不会疼。我会觉得跟平常说话一样,很舒服。但是,假如我今天在台上,我在努力地取悦观众,我在使劲地想名言警句,我在仔细地想怎么样调动全场的氛围,不超过一个小时,嗓子就没声了。因为这种状况就是疏离的。
我们还会看到一些人在家里边生活,“身在曹营心在汉”。你虽然人在这个地方,但你的魂并不在。这种疏离的感觉,人们是能够有感受的。这就是由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不同。
如果你做事情是来自于内在动机,你很容易出现沉浸的状态。你是完整的,别人能够感受到你在这儿。但是,如果你是由外在动机驱动去做一件事情,大家就能够感受到你并不在。这是本书开篇就给我们带来的启发。
所以,今后我们所要研究的话题逐渐地要发生一个转变。过去人们在谈到动机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提问总是:如何才能够激励他人。这是过去的问题。
这个问题提错了。我们不能够整天去研究我们应该如何激励他人,而应该去研究另外一个话题,叫作人们怎样创造条件让他人自己激励自己。
我们的目标,不是用外在的物质、外在的名誉、外在的社会地位去激励别人做什么事。我们应该想到的,是怎么样创造一个条件,让他能够理解这件事情对他的意义,让他能够自己内在地产生一股力量去做事情。所以,动机研究的核心主题在今天变成了,如何促使人们从疏离中负起责任来。
我相信疏离这种状态大家都不陌生。比如说,你不想加班,然后你的老板站在身后,你必须不得已在那儿敲代码,这就是疏离的状态。你绝对不可能写出天才的代码。在那一刻,你要想到,这就是疏离的状态。
那么,我们怎么从这么多疏离的状态当中去负起责任,去做我们自己人生的主人翁?你想,这本书的主题是不是足够重要?
这个作者在1969年的时候,就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叫作索玛拼图实验。索玛拼图是什么呢?就是很多小方块,然后把它们组合,能够拼出一些小狗、小兔子的形状。这是一种益智游戏。这种游戏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会有它的趣味。所以,它特别适合拿来做心理学的实验。
索玛实验怎么做的呢?他找来两组实验者,然后给了不同的条件。
左边这一组说:你们只要拼出一个图形,就奖励一块钱(美元)。你想,1969年,那一块钱可相当值钱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讲,是很贵的一个奖励。
右边这一组说:你们就只要拼就好了,我们没有奖励,就是想看看大家喜不喜欢这个拼图。大家拼,没有任何奖励。
等他们拼了一段时间以后,研究者说,我们休息一下,我们需要整理一下现场——让他们到休息室去休息。休息室里边放着杂志、放着一些书,还放着索玛拼图。
这也就是说,他们在休息室的这8分钟时间里边,既可以选择去看杂志、看书,也可以选择继续玩索玛拼图。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非常明显的结果:给一块钱奖励的那一组,在休息时间(更多人)不会去碰那个拼图。原因是他把这个拼图当作了任务、当作了工作,是外部的激励。所以,这件事情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金钱会带来疏离。
如果你客观上定义了你的工作,就是一份工作,需要给钱我才能做,那么一旦可以不做的时候,你就立刻停止不做了。但是另外那些没有给钱的被研究者,他们在这8分钟时间里边,继续玩那个拼图,就觉得很好玩,多有趣,接着拼。
后来,心理学家就开始尝试把钱换成威胁,比如说,你如果拼不出来的话,我们会扣你多少分这样的威胁。结果一样。或者换成竞争,说看你能不能够赢得了对方,一样,就是威胁也好,竞争也好,都会让参与者把专注度不再放在拼图上,而是放在赢这件事上。
所以,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一个著名的画家说,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那幅画。大家记不记得我们讲过一本书,叫作《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他说,一幅画画出来的时候,这个艺术就已经结束了。所以画一幅画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目的——享受这个过程。画完以后,那个画本身并不是目的。因此,大量的因素都会使得我们做这件事情本身产生异化,给你带来疏离的感觉。
所以,这个作者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研究——什么呢?就是哪些因素能够增强人们的内在动机?减少我们内在动机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指责、要挟、责备、金钱诱惑、地位、职称,都能够带来疏离的感觉。
那么,我们不如去想想看,怎么样能够增强内在动机?这个可能更容易研究一点,这里边第一个有效的方案,就是让参与者自己进行选择。只需要加入一点点选择的空间,你就会发现,这个参与者的主动积极性高了很多。
比如作者说,他的朋友有一个不爱吃药的姑妈——你知道老年病患不按照医嘱吃药,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大量的医生头疼于这些患者好倔。这种状况之下,很多医生用很强制的手法,告诉他们家的监护人说,必须让他每天晚饭以后吃这个药、吃多少颗。
这个姑妈就是不吃,后来换了一个大夫。这个大夫只做了一件事,这个姑妈就按时吃药了。什么事呢?这个大夫说,你在一天里边喜欢什么时候吃药,你可以随便选。什么时候吃药这件事情,对于这个药的疗效影响根本不大,所以,这个医生就把这点权利交给了患者——说你选一个你喜欢吃药的时间,选好了以后你就在那个时间自己吃药就好了。
他就轻描淡写地把它解决掉了。她觉得,这是我自己选的,然后吃药的比例就高了很多。这就是我们说,第一个能够带来增强内在动机的东西,就是选择。你只要给对方选择的空间,允许他参与,他的态度就不一样。
接下来,我们还会研究到,你要学会区分奖赏和控制。
比如说,你这次成绩考到前三名,我奖励你一个自行车。如果你考不到,不给。你去区分一下哪个是奖赏,哪个是控制?
如果你用这个东西作为要挟、作为条件、作为交换,那么,这就是控制。什么是奖赏?奖赏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发自内心的感激、发自内心的高兴。
当你给他这个礼物是为了表达你的开心、喜悦,那这时候叫作奖赏。但是,当你给这个礼物 是为了控制他——如果做不到什么,你就不能得到这个礼物等等,这时候就是控制。
我这么讲,大家可能觉得很难区分。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就立刻理解了。有一个6岁的小姑娘拉小提琴觉得很痛苦,她就歪着脖子拉小提琴。她不愿意上这个课。
后来,找到了一个小提琴老师。小提琴老师就给这个小姑娘一个奖励——说只要你完成了这个曲子、一次上课,比如一个小时上课完成了,我就给你一个“珍宝”。珍宝是打引号的一个珍宝,总之是小孩子的一种玩具。然后每次会攒一个。这个妈妈一下子就发现,孩子变了,每天都特别着急去上课。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她拉得很快,她很急于结束这一个小时。她特别希望早点结束今天的练习。她的心思,其实根本就不在这个曲子上。她就是希望能够得到那个“珍宝”。
有一天,当她在家里边拉琴的时候,她的爸爸突然观察到女儿怎么乱拉呢。怎么拉得都不成调了。就是她在那儿使劲拉——我参与了,我就是为了能够结束这个训练,我要得到那个“珍宝”。
她的爸爸叫停,说:“你别拉了。”
女儿说:“不行,我必须得拉。我要得到我的‘珍宝’”。
这个爸爸说:“你不用拉,你今天不用拉,爸爸也会给你这个‘珍宝’”。就是他完全打破了这个老师的规矩。
为什么呢?你会发现那个老师的方法,把孩子拉入到这样的一个积分体系里去,孩子很容易被控制。
孩子一旦遇到这样的“珍宝”,他是没有抵抗能力的。他就特别想得到那个东西,但是孩子根本不爱拉小提琴,根本就不享受那个音乐的美妙。所以,这个爸爸说,不需要考虑那个“珍宝”,给你,满足你。你应该爱这个曲子,你应该去体会那个音乐的美好。这个爸爸做的就是一件正确的事情。这个叫作奖赏而不是控制。
所以,这里边我们家长们,或者是老师们,最难拿捏的东西是什么呢?他们说,那如果我都没有这样的规矩,没有这样控制,那会不会乱成一锅粥了?会不会没有边界,最后变成了纵容?
不是。作者的朋友及其团队专门用一个儿童艺术项目的研究说,支持自主和设定规则之间,是可以共存的。
这个儿童艺术项目是要用泥巴的。所以,你想想看,如果孩子没有任何规矩的话,那个现场就一定会乱糟糟的。所以,有一种方法就是控制,说如果搞得乱糟糟的,会有什么样的惩罚,或者如果不搞得乱糟糟的,会有什么样的奖励。
你看,这都是控制的手法。这种手法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界限,一定的要求。这是很多家长经常做的。大家最担心的,是如果你给他过度的宽松。你让他自己来选择,那肯定做得乱糟糟的呀。他不会把那个地方搞得很整齐。
后来,另外一组的老师用的方法,就是问: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个地方保持得很干净吗?因为我们后面的小朋友还要用。所以,这是我们学画画的人所需要学会的一个能力。要保护环境,照顾其他的人。这是咱们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
你看,这是用正向引导的方法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选择,我们没有惩罚的措施,但是我们希望你们能够保持干净。
最终的结果非常令人欣喜,就是这么一群学儿童艺术的小孩,他竟然能够在没有要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把这个环境保持得相当好。
这个作者说:“令人鼓舞的是,从我们不断积累的研究成果来看,结果是戏剧性的。即使发出指令的措辞出现了这些简单的变化,但也产生了影响。支持自主的情形对儿童似乎有解放的作用,而控制的情形削弱了儿童的内在动机。和受到限制的孩子相比,那些感到大人至少能理解他们的孩子,更加富有内在的动力和热情。这就像你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的那样,在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中,制定规则既有好处也有危险,究竟是好是坏,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点,取决于处于优势地位的人是最大限度地强化还是抑制人们的体验。”
如果你是一个不懂得激励他人的人,不懂得让别人产生内在动力的人,你会更倾向于控制,更倾向于诱惑,更倾向于交换这样的手法。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孩子,就算是保持了现场的干净整洁,但是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破坏。因为对他来讲,这是交换来的。
但是,如果你让这个孩子理解了为什么要保持干净整洁,并且对他保持了足够的尊重,然后让他去探索这个边界;那么,即便他有时候偶尔不小心把周围弄脏了,他很快也会改正。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的责任。
所以,这个研究结果非常重要,就是它打消了我们很多的顾虑。也就是说,我平常在生活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来自和睦的家庭,对孩子亲切友好的家庭的孩子,反而出来以后显得很有规矩。
但是,你会发现,那个大喊大叫的、不顾周围人感受的孩子,他往往会有一个非常焦虑的,追在他屁股后边不断地唠叨他,甚至揍他的这么一个父母。
并不是你越严格,孩子就越有规矩。这是完全超乎我们自己的感受的。所以,知道这个结论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对孩子保持尊重,需要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去选择,同时你也可以帮他建立界限感和设定规则。
另外一个实验,是关于考试的。他们找来了两组学生。
学什么呢?学一个非常难的学科叫神经生理学。他们对其中一组学生说:下周要考试,你们赶紧学,学完了下周就考这章内容。
而对另外一组学生没有提考试的事,说你们赶紧学这个,咱们下周要给一组年轻人讲这个道理。咱们要去参加一个支教的活动,要给他们讲神经生理学的课程。你们学会了,到时候好给他们教。
你看,一组有强迫、有考核,一组没有。一组只是告诉你,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然后其他人需要用这个东西。
结果学完以后一周,考试。这个对于那组没有通知考试的人来讲,应该是不公平的吧。因为没有人通知他要考试,结果突然就考了。然后另一组准备好了,开始考。
考完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要去讲这个课程的那一组的成绩,远远高于那个死记硬背组的。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旦你说要考试,这些人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就被快速地调动。他能记住很多名词解释,他能记住很多图,记住很多这样的概念,但是只要这个考题深入到从全局的角度理解,深入到这个东西的应用,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探讨,不考试的那一组的学生的成绩就大幅地上升。因为他是发自内心地想搞懂这些东西。而那个准备应付考试的人,更多地调动了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这个东西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快。这个叫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我们太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只要参加过考试。我们都知道,考前背最重要,考完以后立刻就忘记。这就是死记硬背的结果。
所以,我们说,我们学习和教育,究竟是在追求体验还是在追求结果?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用考试来衡量所有的结果的话,那么参与学习的这些人,往往都会变得被动,没有兴趣,不愿意深入理解,只希望得到高分,只希望快速地记忆,快速地忘记。
但是,假如不拿考试作为目标,而以应用作为目标,我们学这个东西是为了讲,学这个东西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能够理解,你现在参加樊登读书听我讲书,学到了很多的东西,甚至有时候,比你们过去在大学里边考试学的东西要更容易记得住。
为什么呢?没有外部的压力,没有人要考你。我们虽然每本书后面会有一个测试题——那个测试题只是为了帮你,没有人会因为你那个测试题答得不好,去扣你的学分。所以,这是激发内在动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这让我们知道,调动内在动力学习比通过外部的考核来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那么,外部控制会有哪些风险?如果我们在一个组织或者家庭当中,整天只强调外部控制,风险是什么?
第一个风险,叫作一旦开始不能轻易回头。
一旦这个家庭,这个父亲,或者这个母亲习惯于用奖励的方法来诱惑孩子弹钢琴、拉小提琴,学习,背单词停不下来了,今后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再加上,如果你不学习,感受不到这个东西的问题的话,你更不会改。这个家庭会形成一个非常糟糕的氛围并一直延续下去。做什么事都要谈条件,做什么事都要说——你让我玩多长时间的平板电脑,你让我玩多长时间的游戏。
第二个风险,如果你用外部控制的方法来对待孩子或者员工,人们很可能会走捷径。
这个作者在小时候遇到过一个老师。他们教室后边有个书架,那个老师为了鼓励大家能够多读书,她的办法就是你去取一本书的时候就要登记,比如记上詹姆斯取了一本书。然后哪天还了,接着哪天又取了一本书。
后来,他们就发现,老师会按照取书的次数发点小的笔记本之类的东西奖励大家多读书。
你说,从这个老师的角度,是不是一个好的事?老师肯定想做好事,希望孩子们多阅读。但是,当这个规则被孩子们发现了以后——这个作者就每天不断地取书,登记,到了下午赶紧还回去,再取一本再登记。
后来,如愿以偿,他拿到了老师的奖励,但是他陷入了深深的空虚。因为他只是登记了那么多的名字。他根本就没有读那些书。我们并没有实现多读书的这个目标,但是我得了奖。因为一旦你用了外部控制,对方就会想要走捷径。
第三个风险,就是外部控制会带来更多的关于公平性的问题。你会发现我们花了大量的力气讨论公平不公平——你这样不合理,你没有看到我做的那件事情,那为什么你奖励他,不奖励我?
所以,这里边有一个对绩效工资的反思。就是我们过去天然地认为,绩效工资很重要,做多少事给你多少钱,做到什么业绩,给你百分之多少的奖励。但是现在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反思绩效工资这件事情。你不要小看那10%或者20%的奖励,它一下子让这个人的行为变形,让这个人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
本来大家应该努力把公司的事做得更好,但是因为我考虑到这件事情到底怎么分、算谁的业绩,干脆还是我干我自己该干的那摊,他的事我不参与。这导致整个公司的绩效下降,并且花了大量的力气去思考关于如何分配利益的问题,产生很多这样的矛盾和纠缠。这就是我们说,如果你过度地依赖外部控制,会产生最显而易见的三个结果。
如果你必须要用到外部激励——因为我们觉得生活中,你不可能没有外部激励。假如你必须要用到外部激励的话,怎么才能让外部激励变得有效呢?有这么几个方法。
第一个,就是最好要让被激励者理解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画完了画,要把这个工作台收拾得干净,原因是什么?原因不是因为有人要惩罚,这不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原因是因为下一个人过来还要用。这就是叫作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
第二个,就是激发对方的胜任感。要让对方自己觉得自己能干这个事。各位,知道胜任感多重要——胜任感是人类非常底层的一个需求。
在《自卑与超越》那本书里边,阿德勒所讲的,人最本质的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胜任感其实就是价值感。
胜任加自主等于幸福,这是一个公式。如果你在生活当中想要感受到幸福,你必须得感受到,你在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你所承担的角色,你能够胜任所做的工作。同时是自主的,你愿意这么做。这两件事只要加在一起就等于幸福。你想想看,胜任感多重要。
所以,要想让对方获得胜任感,我们需要有学会非控制性的赞美。我们在领导力里边,专门讲过二级反馈——表扬他并且说为什么。这叫作非控制性的赞美。
什么叫控制性的赞美?就是如果你下次再这样继续的话就更好了,妈妈会更高兴。如果你能够做得好,我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奖励。这个就是控制性的赞美。
非控制性的赞美就是你今天做的这件事情让我很感动,我觉得你长大了。你看,这是非控制性的赞美,就是真心地表达你所感受到的东西。这种外部的激励能够有效地提升对方的胜任感,让对方更加愿意产生由内而外的动力。
第三个,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评。你不能说生活中不能有批评,肯定会有批评。但是,批评要用支持自主的方式。这个说起来有点难。
有一个案例:有一个护士在去给患者输液的时候,结果忘把那个针管里的空气排出来。幸好被旁边的一个老护士发现了,及时制止。及时制止了以后,大家就讨论说: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样给这个护士做反馈?
有一个专家马上站起来说,这个很容易,你要告诉她,这样进去的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最后对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你要小心。
有道理吗?肯定有道理,就是告诉她医学的后果,在工作当中的后果和对你本人的后果。所以,你要注意。
但是真的够吗?作者说,我们能不能够再深入地思考一下?假如你问一下这个护士:你觉得如果今天没发现这个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难道这个护士不知道这一切吗?就是专家所说的这些东西,这个护士可能都能说得出来。
所以,为什么不先问她一下,让她总结一下,让她想想以后会怎么办。这就叫作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评。不是说我要控制你,你以后不能再这么做,而是我想听听你打算怎么做,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