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我做饭的时候,May把我的多肉拔了,十多颗全部拔出来扔在地上,泥土洒得到处都是。
我做好饭放在餐桌上,带她洗完手,抱她坐上餐桌后才发现。那时候她已经开始吃饭了。
看着眼前这一幕,我竟不知作何反应,心里很气愤可是又不能发作,因为她在吃饭。
我默默地把多肉一颗颗种回去,同时思考该怎么教育她,好想揍她解解气,可理智告诉我不能这样,要注意方式方法。等到收拾好残局之后我已经慢慢平静下来了。
我回到餐桌时她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她说:“妈妈,你干什么去了?你的指甲里怎么黑黑的?”
我一看手,原来指甲缝里的泥土没有洗干净。
我说:“妈妈刚才去把你拔出来的肉肉都种回去了,待在外边它们会死的,就像小鱼儿应该在水里一样,肉肉应该种在土里。”
“下次别这样了,好吗?”
她说:“好的,妈妈,我下次不拔了。”
听到她这么回答我很欣慰,我为自己没有发脾气就处理好了这件事情感到很自豪。
可是第二天早上我起床一看,多肉们又被拔出来了(她一般起得比我早)。
这次拔得很含蓄,所有的都拔出来又塞回去了,每个盆上都有名字,但是很明显和里边种的东西不对应。
我第一反应就是生气,很愤怒,这孩子怎么这样呢,太调皮了。
另一方面我还合计呢,没有一盆里塞得多肉是和名称对应的,她是怎么做到得呢?
那个时候她已经在玩具屋玩乐高了,我进去把她扯出来,指着地上那一片狼藉,问她:“你为什么要这样?”
她嬉皮笑脸地不说话。
“哪只手拔的,伸出来!”
她伸出了左手,我“啪啪”就是两巴掌。
“以后还拔吗?”
“不拔了。”
“站这别动,今天别吃早饭了。”
由于是第一次被罚站,她还不明白怎么回事,站那扭来扭去地,笑眯眯地看着我。
我心里不由地冒火,做错事不应该低着脑袋很沮丧的样子吗?这小孩太气人了。
心里另一个声音说:“她还是个孩子,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这么粗暴地对待她会留下阴影吧?”
就在我心里这么来回合计的时候,她一直在看我,见我瞅她了,立马笑眯眯的。
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把多肉拔出来?”
她说:“我想像妈妈一样。”
原来,她看我每天侍弄这些东西,给它们施肥浇水,她也想弄。
我说:“那我们一起来把它们种好吧!”
我们一起按照名字把多肉种回各自的盆子里。虽然她多半时间是在添乱,我也耐着性子没有说她。
等到都收拾完了,我对她说:“这么多肉肉,你喜欢哪一个,妈妈送给你。”
她立马开心地跳了起来,指着一颗多肉说:“妈妈,我要这个!”
我一看,原来是“月夜”,红红的,确实好看。
我说:“这个叫‘月夜’,以后就是你的了,你能照顾好它吗?”
“能”,她使劲点头。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或许以后她还会拔,那就让她拔吧,小孩做什么事情都有她的理由,我们做家长的要能给孩子时间,让她说出自己的想法。
而且,什么能比得上孩子重要呢?
我们给孩子买来那么多昂贵的玩具不就是让她开心的吗?如果玩多肉能让她开心,能让她得到哪怕一点点的关于生命的启示,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为什么生气?很多家长可能和我一样,看见熊孩子做了坏事第一反应就是生气。
一方面是孩子的所作所为不符合我的预期;
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反应生气;
我陷在愤怒的情绪里,看不清楚事情的本质。
勒洛尔&安德烈在《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一书中说道:
我们的愤怒是一系列瞬间发生的心理评估的结果,而这些心理评估会让我们判断某件事是否同时符合以下几点:
它的发生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
被故意制造的(意即出自我们之外的其他人的意愿);
与我们的价值观相悖;
可以被我们的愤怒的回应控制住的。
说白了就是,这件事情我很生气,因为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我觉得你是故意这么做的,我生气就能控制住事态的发展。
按照上面所说,生气的源头有四个:挫败感、认定故意、价值观、威吓。
1,挫败感
如果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就会产生挫败感,期望越高,挫败感越强烈。
我们带孩子容易生气,往往是因为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强烈期望。
我们总是希望他应该怎么样,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会如我们所愿。
2,认定故意。
孩子第一次把奶瓶掉在地上,我们也许认为他是不小心,如果第二次第三次奶瓶又掉在了地上,我们就会认为他是故意的。
实际上,孩子是故意惹我们生气吗?
不是的。他们只是心中有自己的剧本。
3,价值观不同。
我们常常会把孩子的自然天性反应,按照成人的道德评价体系去衡量。
孩子像小动物一样探索尝试选择,在我们的眼中是捣乱破坏挑剔。
有时候,我们得把他当做一个人来对待;
有时候我们得认清,他只是个孩子。
4,威吓。
生物学上,愤怒是吓退敌人的手段。
社会中的愤怒常成为正义的压力。
生活中,我们经常对孩子说:
“你再这样,就别吃饭了……”
“如果你一直哭的话,我就不带你去玩了……”
“再不听话,我打你……”
一旦进入了用愤怒威胁对方的模式,基本上就很难再转回体谅的思维中。
其实,想要避免双方经常生气,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是回溯归因。
愤怒并非要靠压制、回避来平息,冰释其中的认知才是化解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生气?我们做父母的可以对孩子少一点预期,承认孩子是独立个体,充满随机,有他自己的剧本,有权利不合作。
预期不僵化,就容得下一些意外。
瓦解了“故意”感,愤怒就消了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