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个折叠的城市

作者: 萤火之枫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20:54 被阅读70次
    北京折叠

    《北京折叠》是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中短篇小说,曾在2016年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全文区区两万余字,但是书中所表述的阶级分化以及对于未来世界的思考发人深省。

    在这部小说里,北京有着正反两个面,其中一面是第一空间,生活着五百万人口,他们的生存时间是清晨六点至次日清晨六点,随后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那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其中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至晚上十点;第三空间生存着五千万人,生存时间是晚上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再回到第一空间。如此循环往复。

    生存时间分配

    书中讲述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了给自己捡来的孩子糖糖凑一个月一万五的幼儿园费用,不惜冒着危险跨越空间到第一空间去送信的故事。

    作者将宏观的社会分层微观化。不同空间的人拥有不同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空间,在空间分配上,第一空间的五百万人口和第二三空间的七千五百万人口拥有相同的生存空间;在生存时间分配上,第一空间的人可以享有12小时的白天和12小时的夜晚,第二空间的人拥有16个小时,而第三空间的人就只能拥有8个小时的夜晚。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分配方式看似有些荒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老刀所代表的第三空间的人是大都市里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群体基数最大,住在最拥挤的地方,为了生存省吃俭用。他们做的或许是最简单、最不起眼的工作,甚至,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他们只能在晚上工作,看不到白天美丽的风景。

    第二空间代表的是中产白领,他们的生活品质属于中等水平,在生存空间上也比第三阶层的人更富余。

    而第一空间住的就是当权管理者了,他们可以尽情享受高科技生活,拥有最充裕的时间和最大的空间,由机器人全程服务,他们已经不再需要“人”来为自己做事了,只因为人工的成本太高,而机器的成本很低,这就自然而然导致了第三空间的产生。在那样一个世界里,物价的浮动全部由第一空间的富人来承担,不会影响到第三阶层人的生活。未来社会企图通过这样一种分层模式,彻底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以此来缓解失业问题。这也是作者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对于未来社会的思考。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北京折叠”或许真的会出现,不仅如此,或许还会产生“南京折叠”“广州折叠”“成都折叠”……当机器替代了人的劳动力,劳动人民又该何去何从?社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科技的飞速进步,更需要协调好科技与人类的关系,不要让科技变成社会的“负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一个折叠的城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hf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