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是年轻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得过老舍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澎湃新闻整理了徐则臣10月14日在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上的演讲。在演讲里,徐则臣谈了他对文学和写作的认知,其中有四点让人印象很深。而且他的这些观点,不仅仅是对写作者适用,对其他产品的开发者也适用,道理相通。
第一点是,作品中要有我,也就是要把自己独特的、真实的体验放进自己的作品中。“作为一位作家,从开始写作,你就应当意识到’这是我在写’,而不是一群人在写,也不是另一个谁在写。能比较精准地看到一些东西,拥有很好的表达,有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拥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作家值得期待。”
徐则臣经常举一个例子,曾有人向他推荐一位80后作家的作品。他看完之后觉得,写的真不错,技巧、语言、结构各方面都好,但是,“如果不告诉我他是位80后,我还以为那是50后写的”,“虽然他的技巧运用得很好,但我觉得那却是在用假嗓子说话”。
在徐则臣看来,文学的价值,在于“一个作家能够提供他能提供而别人提供不了的东西。文学是一个人独特地面对世界的方式,只有与别人区别开来以后,你才能确定一个自己,否则你将永远走在别人的阴影里,过一段时间也就消失了。”
第二点是,要找到对自己而言张力最大的时代变迁。徐则臣认为,历史的轨迹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不停出现拐点,历史发展的密度和节奏不同。
因此,如果文学是世界观的反映,作家生活的时期就会对写作产生影响。每一个人都脱离不了他的时代。徐则臣举例说,在国外见到60后的海外华人,只要一张嘴唱歌,都是他们成长年代的红色歌曲。所以那个时代已经对他们形成了深远影响。所以,好的作家要去找到跟你之间张力最大的属于你这个时代的变迁,要清楚自己身处什么样的时代,也应当知道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东西。
徐则臣举例说,很多作者会跟他抱怨,自己多年来一直写,却成不了出色的作家。但是如果把他们几十年前的作品拿来看,会发现虽然今天故事讲得越来越顺、技巧和语言越来越好,但是,这么多年,他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在变。
第三点是要不断产生对世界的新的认识。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不少中国作家六十岁以后只写回忆录,但不少欧美作家直到八十岁创作力仍然很旺盛,作品质量也很高。原因是,这些中国作家靠经验写作,而经验是会写完的。有的作家只吃一口井中的水,好的作家同时会挖另一口井。
作家写到最后靠的不单是讲故事的能力,还有持续写作的能力,要不断对世界产生的新的认识,在看世界时不停地发现新问题。
第四点是,不要抗拒现实,而要和现实保持关联。徐则臣说:“一个时代伟大的作品应该是用这个时代核心的语言去表达这个时代核心的情绪和疑难。没有哪个好作家会拒绝现实这个词,也没有哪个好作家在拒绝时代。”
他以《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例。虽然马尔克斯的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但马尔克斯喜欢说自己是一个写现实的作家。因为他不是一个跟着政治或主流走的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跟现实之间有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一位好作家要有能力站在高处去看待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不仅是文学,徐则臣这四点谈的基本是持续做出成功作品或产品需要具备的要素。
第一点是独特,作品或产品必须要有独特性,有无可替代的对世界的感知在里面;第二点是,要找到关键节点,从重要性而言,历史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某些关键节点就很重要;第三点是要保持可持续的创造力,而不是仅仅依靠直觉、经验和天赋才华;第四点是,对现实保持关切,而不是试图逃离,同时又要区分开现实跟主流,现实是最底层最厚重的,而有时候主流只是一阵终究会过去的流行。希望这四个观点能对你有所发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