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写作》读书笔记(一)
近来在写作专题群里拜读了很多简友的作品,甚感自身差距之大。于是赶快如饥似渴马不停蹄地狂补有关写作的知识,渴望透过整齐的铅字找寻灵感,越是这样,越觉得自己内在的空洞,久久不敢动笔,没有了以前那种“无知者无畏”的精神,倒像是还未打仗就先退缩的小毛驴!
静下心来,究其原因,还是找不到合适的素材,不能有效将每日看到的,发生的事进行系统的归总和整理,以至于写的时候无从动笔。
为此,专门百度了下。
如何更好地积累素材?“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
结合自己最近阅读的刘杨老师的《学会写作》这本书,简要谈谈如何更好地积累素材为写作服务,共勉!
书中作者分别用四个方法详解了如何积累素材:感受法、采访法、笔记法、利用网络搜集法。
下面就一一介绍下:
1.感受法
如何更好地积累素材?这是一种最容易积累,且最易被大家忽视的方法。主要通过我们自身的感知: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角度来体现。
眼——心灵的窗户,接收一切外界的信号,对事物观察的细致程度决定眼光的敏锐度。作者建议采用“照片法”,就是眼睛像一架照相机,把当时的情景拍下来,印在脑子里。在拍的过程中要一看主体,二看环境,三看人物的肢体语言,最后试着用文字把“照片”还原出来。
耳——来源于听觉,一是周遭环境的声音,二是由某种声音产生的感受。可以尝试用闭眼排除法聆听周遭的声音,进而一一写出感受;还可以尝试听音乐记感受的方法。
鼻——是嗅觉器官,舌——是味觉器官,通过感知和品尝,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最有名的例子是《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关食物引起的乡愁和文化的记忆。
身&意——通过身体感知,意念关照,这是一种高级形态。练习的最简单方法是倾诉法,就是即时快速地倾诉,记录下情感,情绪最喷薄的状态,可以用手机录音记录下这转瞬即逝的部分。
2.采访法
如何更好地积累素材?最常见的采访是新闻采访,通过跟被采访者的交流,探访新闻发生的环境,询问相关的当事人,实地考察等方式,得到关于某个事件第一手的资料,从而写出故事或者作出评论。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准备模块、采访模块和整理模块。
准备模块需要拉一个采访清单,比如物料准备、资料准备、采访提纲和采访预案、约见准备清单等。
采访模块,不单单是问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察细节和采访挖掘。
整理模块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是采访录音的整理,把录音还原成文字,保证文字的准确性,二是笔记的整理。
3.笔记法
如何更好地积累素材?读写不分家,一般文笔好的人也是阅读量比较大的人。做笔记有两个作用,一是记录想法,加深印象,一是记录重要的内容,以备日后查看。
这里主要介绍两种笔记,一是日常笔记——也叫随时随地法。随时带一个小本子,有想法就把要点记到本子上。不方便打字的,可以把声音录下来回头再整理。
二是读书笔记,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摘要法、感触法、延展法。摘要法也叫做“把书读薄”的方法;感触法有一种简便的方法,也叫“三栏笔记”:内容、摘要,感悟。感触笔记法的好处是边读边想,时刻保持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和质疑;延伸法,比如看完一本书写一篇读书报告,一篇书评,甚至就书里的某个问题深入研究等。
在笔记法中,还要注重笔记的整理和应用,及时将笔记进行归类,要养成给笔记加索引或者目录的好习惯。
4.网络法
如何更好地积累素材?写作中最常用的网络工具就是搜索引擎,像谷歌,百度,搜狗等都可以快捷方便地找到素材。网络搜寻的特点是目标性强,速度快,可以作为临时抱佛脚的方法。
今天介绍了四种方法,如果有效将这四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动笔写作的时候,就会直抒胸臆,落笔生花。
方法是手段,重在落实。所以热爱写作的朋友们,行动起来,相信自己,好的作品定会源源不断地诞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