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小陈给我讲她最近遇见的一件事。
小陈最近刚入职一家新公司,工作岗位和薪资她都非常满意。但是有一件事却让她在公司里变成了异类。有一次女同事之间聊起来各自用的化妆品。大家七嘴八舌,俨然一个化妆品体验心得分享会。
中间有女生问小陈:“你平时都用什么化妆品啊?”小陈说:“我不太懂这些,我平时都用xxxx之类(国内品牌)的。”说完大家都看向她,好像她说错了话似的。小陈有点不知所措,只好打哈哈说自己过得太糙了。
原来,小陈公司的同事聊的护肤品都是国际一线大牌,一套化妆品下来少则都是上千块,其中有个女生说她用的面膜一片都一百多块钱。
而小陈平时都以素颜为主,偶尔画个淡妆,对于化妆品的价格也是实惠好用就行。这一衬托,小陈就成了一个异类。
在这之后,办公室的同事一起约逛街的时候,很少人再叫她了。
小陈说她很不理解,“我觉得有的东西平价好用就行了,为什么要买那么贵的呢?而且大家都是工薪阶层,工资水平差不多,如果按照她们买的化妆品,我一个月工资基本就没了。”
我告诉小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能在经济能力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是每个女生都想要的。对于大牌消费,选择自己适合的,没有必要盲目追求大牌。
小陈疑惑的其实是当下很多女生的现状。没有那么高的工资,却有着高消费。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没有资产、没有存款。
2
不难发现,近几年随着消费水平的升高,女人对于口红对护肤品的追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狂热。
网上“女人要爱惜自己”“要学会花钱”“你不花钱有人替你花钱”的观念无时不刻博取着你的眼球,刺激着大家的神经。
曾经,我问一个朋友“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爱买口红?不同品牌不同色号的口红,其实看起来差别并不是很大啊。”朋友说,可能是因为国际大品牌吧,毕竟在这些大牌产品里,只有口红的价格看起来普通人最容易接受,你让她们多买几个爆款包试试?!
这话其实不无道理。有一次我逛街的时候,被化妆品专柜的导购劝着消费,我推脱不过,说我真的买不起。导购说,其实也没必要买太多,买只口红也算是入了大牌的门了。我尴尬不语。
用不起大牌化妆品,我被同事排挤了3
网上有个词叫做“隐形贫困人口”。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
所谓“隐形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人月入一万多,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穿着3000块的西装,敷着100块一片的面膜,租着6500块带落地窗的大房子。
所以,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不是没有钱,只是花得多而已。
超前消费是最近几年才蓬勃发展起来的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愿意苦哈哈地攒钱,而是更积极地玩乐。各种p2p平台遍地开花,蚂蚁花呗、借呗、京东白条都在广告里大肆宣扬如何花钱。许多人甚至通过裸贷、高利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一时虚荣。
但是没有人告诉你借钱容易,还钱的时候有多难。
我以前有个同事,在iphone刚出6的时候,就用信用卡分12期买了一台6 plus,但是才用了两个月不到,在公交车上被小偷偷走了。她很快又分了24期重新买了一台一模一样。很多人不理解她的行为,她却觉得不过是一个月几百块的开销罢了。
但是,除了手机分期,当她再看上其他比较昂贵的商品时,她选择又一次分期。这一次次看似每月只有几百块,积攒起来算她已经预支了两三年的工资。
试问: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商品吗?那些商品真的值得那么贵吗?我们到底喜欢的是产品的功能本身,还是产品所赋予的品牌呢?
4
经济学上有个定理叫做“凡勃伦效应”。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的消费倾向。
去年,一款回形针,因为有奢侈品牌Tiffany的加持,定价约合人民币1500元。当时网络上惊呼“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用不起大牌化妆品,我被同事排挤了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任何产品只要大品牌无论是护肤品、电子产品、还是衣服,只要沾上大品牌的logo,就身价倍增,无论它是否具备实用价值甚至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并不一定是成正比例关系。
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自然是好的。如果一味地追求超出自身经济能力的奢侈,反而会过得更拮据。
当然,经济社会里,谁也不可能避免消费,消费可以提高人的愉悦感,想要完全放弃又不可能。想要消费的时候,先别冲动,告诉自己三个原则:我喜欢,我需要,我适合。那么,你买下的东西一定很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