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里有个女孩子,本来活泼外向的,自此母亲去世之后,变得不爱说话,上课不能认真听课,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发呆,有时还会抹眼泪。
把她叫到办公室之后,还没等老师开口问,她就大哭了起来。老师看她情绪激动,就让她哭一会儿。
稍微平静了一些之后,她断断续续地向老师说出了她的痛苦。在某天和母亲的争执中,母亲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从此之后,大家都认为是她气死了自己的母亲,纷纷指责她,动不动就拿此说事,她被带上了“气死自己母亲”的罪名。
老师本以为她是因为失去母亲而痛苦,此刻才发现,她真正的痛苦除了母亲去世,还有由此带来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主要是她周围的人强加给她的。
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埋怨她说此事都是她的责任,并离家外出打工,这个女同学和哥哥嫂子在家里生活。某个周末的晚饭时间,哥哥嫂子以为她出去玩了,哥哥念叨“怎么还不回来吃饭,我出去找找她吧!”
“找什么找,咋不死外边呢!把自己的娘气死,做好饭不回来吃,还让人出去找吗!”嫂子的话让原本在自己房间里学习的她听得清清楚楚。
这种黑锅让一个人很难甩掉,在以后的时间里,每当有人提及此事,给这个孩子造成痛苦和压力就会翻倍,并且,这个“恶名”还在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就是她气死了自己的母亲。
老师首先安慰她,关于母亲的去世,争吵只是诱因,并不是主要原因,和自己的父母产生冲突这样的情况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母亲的犯病和后来的去世都是她不可预见的,也是她不愿看到的,而事情发生之后,是她承受了最大的压力,除了父亲之外,最应该得到安慰的应该就是她了。
生活中的很多类似情况,事情发生后首先想到的是寻找别人的责任,一旦发现别人的责任,又会无限度放大,这样谈论起来才有滋味。如果每一件事都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多问题简单得多,
当然对当事人的伤害也小得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