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李
1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在千百年来有无数哲人回答过。在这些回答中不乏精彩的命题。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俄国作家高尔基说: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
英国小说家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
但我还是比较知乎上的一个回答:当你在思考读书意义的时候,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本身。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过一本畅销书——《乌合之众》。古斯塔夫用这一整本书说明了一个道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通俗一点就是说,当所有人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变傻。这就好像你在广场上,大多数人都举起了手,你为了规避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自然而然地就会做大多数人相同的行为,举起你的双手。
回过头来再看这句话。正如这位知乎网友所说:读书的意义,就是对于一件大众所习以为常的事,能够主动分析思考,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被动接受。
2
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圆桌派》上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读书的话,那么这个人的世界观基本上就是由他的父母、亲戚构成的。
如果一个人不读书,那他所接收到的信息,基本就是他所在的这么一个小圈子。他不会想着跨出这个圈子去外面看看更大的世界,看看繁华的路灯,看看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或许只会在自己的阶层,安安静静地过完这一辈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说读书可以突破阶层固化。
有朋友曾经问我,为什么读过的书就是记不住呢?
我回答到:为什么要记住呢?
这也就是我想告诉大家的另一个道理,读书不是记忆。很多人在读了一部分书总会这样想: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我的气质还没有得到提升呢?为什么还不能像别人那样侃侃而谈呢?
编剧史航说:读过了很多的书才知道,其实就像是煮一道菜,一本一本的书就像是佐料,它会在你的大脑中慢慢发酵,最后形成你自己的世界观。
3
上大学之前我是不读书的。仔细想想,除了教材以外,我读过的书不超过10本。后来上了大学,就出现了这一幕:
当我的同学们在谈论黑格尔的时候,我在宿舍玩游戏;
当我的同学们在谈论莎士比亚的时候,我在宿舍玩游戏;
当我的同学们在谈论路遥和陈忠实的时候,我还在宿舍玩游戏。
原因很简单,不是我沉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而是在那些高大上的内容中,我找不到丝毫的存在感,而只有在游戏中,在一场场所谓的“胜利”中我才可以得到一点点的慰藉。
我的高三班主任曾经对我们说:“如果你们在高一高二的时候花大把的时间在阅读,而不是在这些语文试题上,你们的语文成绩不会这么差。”
高三那一年,为了弥补阅读的缺陷,我在邮局订了一整年的《读者》《意林》杂志,原因也很简单,杂志可以让我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素材和作文金句,也许可以让我的语文水平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提升。
可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在作文上,看似华丽无比的作文,在老师那里依然是雷打不动的45分。(高考作文满分60分)
我终于还是气不过,拿着我自认为几近完美的文笔去找老师理论。老师最后说了一句话:“你的作文没有灵魂。如果仅从遣词造句上说可以说很不错了,但是你的语句全然逻辑不通,这就好像是塑造一个人,好的作文就是一个阳光活泼的人,而你的文章就像是一台机器,全无生机。”
记得一位读者曾对一位作家说过:我和你之间,是1000本书的距离。
最后,用三毛的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吧:我们读书,最终是为了取悦自己。
人生苦短,余生,对自己好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