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我问身边的同学,“邵阳的特色是什么?”同学是邵阳人,对邵阳的了解要比我这个外地人深。
她思索了一番,答道,“乱。”
我默认,嘴里还煞有其事地念念有词,产生了记录邵阳的“乱象”这一想法。
又过了几日,由于一直没有出片灵感,朋友便问了起来。
“要不咱们尝试拍拍邵阳的‘乱’?”
朋友笑道,“那怕是有命去没命回哦。”
“嗯,说不定市长都得来找我谈话!”
……
这些都是玩笑之辞。邵阳确实以“乱”闻名于国,我也时常听闻某地又出了什么“乱子”云云。但“乱子”不是出在我的身上,少了代入感,我就不能认定它的“乱”。
我又突然想起年假在家时,从电视上看到的一则新闻。说某帮派和某某帮派拿刀持械“斗武”,颇有香港黑帮一类作风。可是打杀的意味在哪,我却始终捉摸不透。这几帮子成年人的作浪倒像是小孩子的玩闹。
作乱,是对自身命运的不甘,作不愿与世界握手言和的困兽之斗。
我在此待了四年,庆幸没有被赶到“乱子”里面去。
邵阳确实不够发达,可以说是很落后。缺乏带动市场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脏乱差”的现象也屡见不止。临窗的桌子每天都能擦出一层灰是空气污染程度高低的实在体现。街道不谈宁静,轰鸣声不绝于耳的同时还要激起散不尽的扬尘。
约摸是从去年开始,邵阳打起了“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城市”的旗号。宣传画、横幅到处可见,邵阳的未来似乎可期。
邵阳的“乱”,用“小人穷斯滥矣”或许可解。
邵阳的精神文明亟待发展。精神文明是上层建筑,有赖于底层的扎实与稳定。
可它偏偏又是“幸福”的。
和“乱”不同,关于“幸福”,我是感受得到的。或许只是在校园这个小环境下它才能不吝展现和表达。
简单描绘几个幸福点。
包子铺里有位大叔,每天笑脸盈盈卖包子。包子都是他做的,包子都是他卖的。不吹不捧,他做的包子着实好味,他卖的包子倒真不贵。我每日都吃他家的包子,他记住了我,有时还会多送我个饺子。他终日坐在那儿,人多他张罗,人少他自得,日子简单过。
还有小卖部的阿姨,大一我还常去那,现在虽见得少了,可我一直记着她。她和水果店的那位姨一样,友善、温暖。
宿管阿姨很亲切,她的另一伴儿也让我感到邵阳是“幸福”的。我搬出寝室后已许久未见他们俩口子,再见也只是偶遇大叔骑着电动送外卖,他却会热情地我问一句是否要坐顺风车。
甚至是那位陌生的大姐,见我和朋友迷了路,主动问了上来并指引了出路。
……
他们是被提及的,还有许多我没来得及谈到的。笔墨有限也有情,再深入的话题我也只能浅谈罢,读者的耐心有限,受不了我这个不入流作者的滔滔不绝。
我对邵阳这座“乱城”,也是用了心来对待的,同样我也感谢它对我投之以善。
他们说我好养活,掺点儿人情味儿,我就能吃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