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看了《狗十三》,原本想写点东西的,一是懒,二是文笔有限,就这么搁置过去了。
之后看了几篇影评,也没有特别喜欢的。
直到前两天,终于让我读到了一篇很得我心的文章,便分享下吧。
因为没找到原作者的公众号,便直接拿了转载公众号上的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p4B1fpPSRXn2I1NhTcTyPQ
我摘一些自己特别认同及喜欢的地方。
它的确可以保留那份对上一辈人的痛诉,但我非常怕有的观众(尤其是未满十八岁的观众)把电影的倾向只停留在了对父母的控诉上,这是非常糟糕的。
我确信在电影里李玩和爸爸的关系设定一定不是没有缘由的——
他们俩的关系被处理得较为柔和,也就是说他们在电影里并非一个完全对立的关系。
李玩是爱她爸的……
反过来,李玩的爸爸也是爱李玩的,这种爱虽然行为上存在很大问题,但至少还算是行动可见的,不像很多严重的中国式父母会让孩子彻底不相信父母的爱。
这不是一个无药可救的家庭,至少在中国的背景下,比李玩爸爸要可怕的父母实在是太多了。
我看电影的时候也在想,李玩的爸爸会因为害怕伤害到李玩,弟弟出生那么久始终瞒着她;李玩的爸爸会在打了李玩后,会反思,跟她道歉,那般柔情地跟她说几句心里话,乞求女儿的谅解。就这两点,就很少有父母能做到。
我是从小没怎么挨过父母打的,但是,我见过的太多了。小时候天天看邻居打自家孩子,哪曾有过什么反思、道歉的。当然也是我生活在农村,可能家长们观念确实会比较落后一些。、
我所见到的父母打孩子后,一般就两种态度:
第一,打骂孩子早就习惯了,根本意识不到对孩子的伤害。
第二,可能打过之后也会有点后悔,但根本不可能去道歉,拉不下那个脸。
所以,真的,李玩和爸爸的对立关系,已经是十分柔和了。
李玩的爸爸确实爱李玩。
这不仅是父女之间,同时也是人和人之间最吊诡的地方之一——明明你口口声声说爱一个人,并且你也尝试用行动去证明,但你就是停止不了伤害他。
王小波也说过,十几二十岁的时候,那是我们的黄金年代,谁都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结果最后都要挨生活的锤。
这么说来,是李玩的爸爸早就被生活锤死了。这让他早就忘了挨锤的时候有多痛。
他不是故意伤害李玩,但正是这种不经意间,他逼迫着李玩按照他的生活方式“长大”了,把李玩拉到了和他一个水平线上。
我在看的时候,脑子里也是一直在回响王小波那一句,“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就像李玩,从最开始的我行我素,到最后咽下狗肉。她微笑着说:“谢谢叔叔”的那个镜头,太让人心酸。我一直觉得,李玩的爸爸,在看到她微笑着说“谢谢叔叔”的时候,也是心酸的吧。自己的孩子懂事了,但懂事,就是能咽下更多的委屈。
爸爸何尝不知道自己在伤害女儿,就像酒局上让她喝酒。可能第一次确实没有意识到对女儿的伤害,但在爸爸怒斥“谁让你喝酒的”,而李玩反问“你不是也让我喝酒嘛”,爸爸默默走开之后,他一定是知道的,他一定是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伤害的。
所以,爸爸为了不伤害女儿,下次就不让她喝酒了嘛?
不,那太理想化了。
现实生活是,逢到下一次酒局,爸爸依然会说:“李玩,敬叔叔一杯酒”。
爸爸一边对女儿心存愧疚,一边继续伤害着她。
这才是最无奈的现实。
这也是我觉得曹保平导演拍的特别好的地方。
爱在继续,愧疚在继续,伤害也在继续。
其实看完整部电影,我坚信李玩的骨子里还是有自己独立与自由的底色的,这种底色虽然说会被打压而变得“懂事”,但就如《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李玩这种鸟是关不住的,每一片自由的羽毛都闪烁着光辉。
好多人都设想李玩最后会变成和她爸爸一样的大人,好像这是一代传承一代的死循环,我不认同。
“李玩这种鸟是关不住的”,这句话说得太好。随着一点点的经历,李玩再不像以前那样,没了那个年龄的孩子普遍的固执。李玩可以咽下狗肉,微笑着说“谢谢叔叔”。
但我觉得,她不是被驯化了,而是,逐渐开始理解爸爸,与爸爸和解,与这个世界和解。李玩知道了,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她也会去做。但不代表李玩心里就认同了,她只是做了而已,“李玩这种鸟是关不住的”。
再说一个点。
在继母找回一只假的爱因斯坦后,李玩说“我不是非要一只狗”,那她可劲折腾,要的是什么?要的是家人的尊重与理解,要的是,家人懂得我所想,懂的我的悲伤,懂得那只狗对我的重要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要的也是,家人以我为中心,关注我的内心。
可惜,生活在现实中的家人,要关注的事情太多了,无法抵达孩子的内心。
这便是大人和孩子之间,永远的矛盾与对立。
而可以想象,当时的李玩,一个人,不被理解的孤独。
这,也是让所有观影的父母自省吧:想想自己小时候经历这种事情的心情,便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了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