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著》后誰不想好好地活著?
#人世间的故事#读《活著》后誰不想好好地活著?
原創:王钱思杰
來自:雲南文山彝族人
余華老師的《活著》是我在大學(17年)過生日時一個最要好的女性朋友小倩送給我的(不是倩女幽魂那個,但是一樣的漂亮)。初讀不解書中意,再讀已是書中人。紙質版的在外工作時已經流失了(放在辦公室可能被誰順走了),稍遺憾,但是裡面的那些內容幾乎是熟记于心了。現在看書大多數是在網絡上看書,用一些手機APP。所以這本書對我的意義真的不言而喻,活得不如意的時候,我們可以細心地研讀《活著》,真的受益良多;我好像6刷了,主要是我真的活得不如意。
受益良多,其一
這本書在我們存在太多幻想的時候多刷幾遍,會讓我們慢慢地靜下心來拋棄所有的僥倖,包括清清楚楚的瞭解和感悟《活著》;才會真的明白活著是多麼的不容易。
受益良多,其二
《活著》在我看來它是一本治愈系(致郁)的書籍。看《活著》我最感慨的是:裡面的所有溫情都抵不住突如其來的意外。每次研讀的時候我都會放空自己一遍遍地告訴自己沒有讀過這本書,純新人的來看,看一次是現實,再看一次還是那麼現實。綜上所述看《活著》你心裡得強大,看一次強化心靈一次,再看一次是繼續強化心靈;和遊戲裡面的那些裝備強化一樣,看了《活著》我們心靈的強化就是每一次都是強化成功的,沒有失敗的說法 。是的,《活著》有時候看它真的會有一種壓抑的感覺,特別是你處於逆境的時候;看懂了我們一飞冲天,看不懂了抑鬱就成了網易雲的一份子了。
上述可得《活著》真的是一本治癒系(致鬱)的書籍。看完《活著》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活著?還有人間不值得的念頭的話建議再看幾遍,讀懂書中富貴為什麼還一直在堅強的活活著。我們做不到感同身受,但是富貴的經歷可以讓我們少走一些人生彎路。
受益良多,其三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活著》是一部鮮活的個體成長史。有些東西我們眼睁睁地看著卻無能為力改變什麼,比如生,比如死。我五歲左右看著自己的姨媽被病魔輕而易舉地帶走,我在她最後彌留之際的眼光中我看到了對活著的渴望,眼睛一直不肯閉上;我經歷了時光的打磨及年長一些以後才逐漸地明白那是對生的執念,還有一絲解脱。她和我媽媽是堂姐妹那種,因為都是遠嫁在一個山村,所以她們關係很好,一起回娘家,一起干农活等等。在我有記憶以來感覺姨媽快樂的時光很短暂的,除了和我阿媽一同回娘家是她最開心的事情以外,我一直沒有在她臉上看見過笑容;她們一起講授生活的苦難,一起抱團取暖;包括婆家對她們的刁難等等,這就是遠嫁的代价。我姨媽在世的時候沒有留下一個子嗣,三次全部順利出生,然後全部夭折(夭亡),最大的都沒有活過兩歲;導致我都記不清是什麼模樣了。我們這邊的習俗是夭折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天葬,把夭折的孩子清洁好以後,最好的衣物給孩子穿上,孩子的一切東西打包好,然後把孩子放在人跡罕至的懸崖邊上(純天葬,沒有見過的可以看看藏族的天葬紀錄片,我們這邊彝族的要更人性一點,要保留實身,不齊全的還要縫合上,或者用木頭代替一些身的部件等等,要風風光光的走)或者在一些大路的路邊,還要給孩子安排一個路引(記姓甚名誰,祖籍那裡,誰家子孫等等),說白了就是一個離鄉的和回家的證明;讓孩子記得回家的路。我們這邊多少對“夭折”還是有一些美化的,沒有所謂的單純迷信「彝族自然崇拜多,多土葬和天葬(崖葬、樹葬)」。有的人家還會在祖墳旁邊滯留很多的土地,給一些夭折的孩子或者意外離世的大人埋葬,讓他們有一個家的感覺,是家族的一份子,走得早,家人也沒有拋棄他們這些人。可能這樣子有些残忍,但是老人們説:夭折的孩子和意外去世的人都是“天妒之人”,提早結束他們在人世间的劫難,有時候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要為他們高興,我們要活得開開心心的他們把剩下的人生路走完,也不枉來人間一趟;有過血缘羁絆。這些遭遇導致的所有,可以想想我姨媽是什麼心情?又是怎麼樣被婆家和周圍人說三道四的,連他的丈夫也認為我姨媽是不详之人,自己外出打工另找了一個,結局也不算好,再後來他們家領養了一個小女孩,三歲的時候在鄰居家的陽臺上失足掉落下來也不幸離世了。
生活有時候比小說還更精彩、更残忍一些,因此我看《活著》更多的是一種欣賞美文的心態。開局説得什麼不如意也只是美化一下行文罷了。我的所見所感真的也不比小說差,只是埋在心裡這些年也沒有時間來整理這些記憶。
真的感嘆,生易,活易,生活不易。而有的人連活著的資格都沒有,我們為什麼不好好活著呢?在人海中苦苦挣扎也是一種活法,何必拘泥于什麼活法呢?活著就是一種倖運。我們都是命運的賭徒,人海就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賭場,衹是入場的方式和離場的方式不同罢了。好不容易來人間一趟我們先好好活著再說吧!活著才有希望,活著才有创造一切的资本。你说呢?
声明:图片为余华老师本人,没有商用。
搜索
葬天人图片大全
藏式葬礼仪式全过程
西藏逝者如何处理
藏族出殡过程
死人嘴巴张开寓意好吗
火葬会把寿衣脱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