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带着偏见看世界。——许知远
最近几年,越来越能体会到一件事,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视角解读这个世界。大家有各自的立场、各自的认知方式,于是不同的人表达着不同的观点。有的人赞同,有的人附和,有的人反对,有的人嗤之以鼻,有的人一笑置之,所以这个世界充满争议,充满讨论,充满探索,多姿多彩,值得玩味。
相信每一个来简书的人,都是喜欢有文字表达情感、传递立场的人,所以我蛮喜欢这里。
今天的这一篇,是这两天发生的一些事儿,可能有人关注过,有人没关注过。在这,我想把自己的看法记录下来,因为有自己的解读,所以也是偏见。
梁建章:名企招聘不应再以“校徽”取人
虎嗅的微博上说:“很多知名职业招聘时,对非985/211大学毕业生的简历连看都不看,这就加剧了整个社会对于名牌大学的狂热追求,也加剧了双非毕业生的求职难度。此前日本#高智商天才遭就业歧视#再次引发人们的广泛讨论,梁建章表示对于企业来说更需要了解应届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和努力程度,而不是几年前在中学时代的学习水平。”
我的观点:不要把梁的话当真,教育背景很重要。
首先,看看梁建章本身的教育背景,15岁考入复旦少年班,半年后就读复旦计算机系本科,没毕业就考入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全球排名前50的大学,常春藤联盟校之一),读完本科、硕士才刚刚20岁。这样一个接受了最顶尖教育的人,如果告诉我学历不重要,很难令人信服。
再来聊聊实际情况,我是在互联网行业做猎头顾问的,看到这条消息的第一反应直接:好听的话谁都会说,但是说和做一向是两码事儿。现在的互联网公司以变化、迅速迭代为竞争,时间是最大的成本,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投入耐心和时间去培养人,他们大多愿意找到高潜人才或可以马上做事的人。(网站招聘上可能只会写本科以上学历,某某领域经验优先,不要全信,因为企业HR的实际招聘需求真的是非985/211学历背景不看,非知名公司背景不看。)
高潜是什么标准?
就应届毕业生有两类,一类是985/211院校毕业生,这是被标签化的一类人,这类人标签的特点就是经历了高考,得到了系统、优质的大学教育,是学习能力很强的一类人,可以被定义为高潜人才;第二类,就是拿到一线公司offer的非名校毕业生,这类人虽然没有机会进入名校,但因为一线公司有成熟的人才选拔机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所以也属于被间接认可的一类。可我想说后面这类毕业生很少,经济形式越不好越少,因为经济形式不好,名企校招去的学校就少,通常就变成了985/211的校招竞争。
可以马上做事的人是什么标准?
这部分定义为社招,它的考察原则上倒是对学历要求并不最为看重了,他们看重的是什么?是知名公司工作背景,是知名产品项目经验,是核心团队骨干人员。也是因为这类人经历了大公司的历练,经历了大项目的迭代,能够有应对用户量暴增等危机措施的实际经验以及前瞻性。他们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价值。再仔细想想,这类人比应届生还要难得吧。
在简书上也遇到过感到迷茫的中学生,问到“学历真的很重要么?”这类的问题,我的答案是告诉他们:公司选人是同样起步看学历,同样学历看能力。好的学历说明受过基础教育的检测,基本学习能力不差,好的工作背景说明有大公司工作能力筛查,另外就是人脉优势,可能后者很久以后才发挥作用。
人生不会一直是坦途,我更希望劝年轻人们,在有机会提升的时候,还是尽量争取好的教育资源,学习的时候可能很难,但是要相信,当你感到辛苦时,是在走上坡路。包括对那些已经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们,我都想说:你还很年轻,有很多机会,如果感到迷茫实在想不出来,先选那条更难的路走走,前面的路难走些,后面才更容易。
再说些题外话,庆幸的是已父母的人们,都愿意倾尽所有为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上投入。最近半年多,曾经多次跟不同的同学和朋友聊天,大家虽然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一旦为人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未来铺路。于是校区房的话题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价格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格,连落户时间都要变成3年以上,甚至更久,要备好水电煤气物业的缴费发票,要做好什么三对口,还有家访没人也不行,等等等等。
辛苦看了我这篇文的朋友们:若你还在上学,庆幸自己还在一个美好的时间吧,努力学习,学历真的很重要;若你计划或初为人父母,努力工作生活的同时,多关心关心各地政策变化吧,大家都不容易;若你已经把孩子教育成人,真的由衷致敬!
我的偏见,就是要告诉所有求学的年轻人,学历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