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海滩”三个字,那首主题曲“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就已经由远及近地在耳畔回荡着了。而我,对一个遥远或陌生的地方究竟会产生多大的亢奋,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便只是期待。于是趁周末,决定一个人闲游闲逛。
(一)旺地城隍庙
辗转倒了两次地铁,先到了城隍庙。本来是冲着那古香古色的韵味去的,可一出地铁口,那拥挤燥热的气息顿时让我兴趣减半。再穿梭在摩肩接踵的人群里,那份“赏景”的心境就更是无存了。一间挨一间的特色及特产商品店让你眼花缭乱,地方小吃店更是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只有一个字----挤!饰品和小玩意竟没能让我如至圣地,只有几家大的有年代的传统食店还有那么点地方特色。品尝了上海有名的生煎包、蟹黄包、宁波汤圆小吃,但这也不能让我就因为腹实满足感而恭维这里,说心里话,我不喜欢,现在的这里完全是为游客而准备的全商业化模式的一条街,很多历史悠久的小店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纯粹因商业而商业。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白天和黑夜 ,再继续游挤在这个嘈杂的地方我会窒息的!
(二)兼有中洋气质的外滩
走出拥挤嘈杂的城隍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刚才的那两个小时呼吸都被挤得瘦瘦的。不急不慢地穿过一条街,对面远远的就看到东方明珠塔高耸。还是1989年来过外滩,而现在太不一样了!此时置身于外滩街头,自然地就联想到民国时候,大上海的许多模样从心头涌起,或者夜上海、或者黄包车与车夫、或者旗袍、或者使馆,诸如这些,就代表了这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上海,还有独属于她的BUND。路面很宽,张望着几百年前的西洋建筑,感受西方层次清晰、棱角分明的旧样式,即使砖瓦让时间上了色,变得废旧,那厚重的岩石墙、黑铜色的大门或栅栏,特别是几个洋行,也能感受到当时的大气和洋洋得意,虽然这种洋洋得意曾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却也在此时兴复地让人迷恋这样的光景。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风格各异的大楼林立,难怪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建筑群。当然,也有租界地的划分隐匿着当年的屈辱,历史不能抹杀。隔江相望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现代大气,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空中鸟瞰上海全貌。
外滩上,寻求着最恣意的状态,吮吸着夹着江水味道袭来的轻风,听着老外偶尔的交谈,还有和我们一样从远处而来的游人的尽情释放,在这个被很多人翘盼的上海外滩,可坐坐,再走走,没有闹腾,只有跟着心的感觉。
(三)街与路
上海的路名很别致,看到西藏路、四川路、黄陂路等等,能感受到一个国家融合着她的子民在心中。倘若走在或许以自己故乡名字命名的路上,是不是会有一种亲和感呢?就这样,我从外滩转入这些“某某路”,一直走来绕去到了繁华的南京路。而提到南京路,至于怎样的历史,我便不能从书中记起。但这个名字,应该是有分量的。
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在哪里都不能被肆无忌惮的商业气息所遮掩,从来都是。不过,步行街的特征,少了在鸣笛中感受斑马线的滋味,这里的人多,行走的模样是一样的杂乱,能频繁地碰撞上迎面而来的游客。
上海街道两边多是梧桐树,枝叶垂得深沉,走在树荫下是一种淡凉的舒爽,能清醒甚至自然地舒展容颜。虽是夏末了,但地上没有散落的叶子。
夜幕了,我也不知走了多久,看了多少,满满的一天独游,载着太多的韵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