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觉良好

作者: 123648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09:01 被阅读2次
作者||夜渔每天一小时读书《看见》第二十章(390-405页)

最近有些慌乱,可能是给自己安排的事情比较多,心无法聚焦。

为了让心静下来,我做了个冲动的决定,把目前最主要的业务砍掉了,和从头再来没啥区别,于我而言,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为啥说是冲动的决定?

我一般需要做出一个决定,少则三天,多则半个月,会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把前因后果都想明白了,优势劣势都给列的一清二楚,然后沉淀几天,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会有变化。

而砍掉主要业务这个决定,我没有想太多,就是正在做的过程中直接有了不想做的打算,因为最近一个月来做这项业务让我越来越没有耐心,导致的结果就是做其他的事也静不下心,与其这样,我还不如直接砍掉,从头再来。

做这个决定就像革了自己的命一样,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没办法,早晚都要放弃,早放弃可能还会抓住更好的机会。

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有耐心的,也还比较理性,但是有时候我还是高估自己了,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事,我就被人性牵着走了。

时常反思自己,遇到事了先冷静思考再着手解决,这可能是我们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

《看见》的第二十章,也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后面柴静还写了一个后记,提到了书中用这么多“我”是否会不妥的问题,这是她写这本书之前最纠结的一点,后来六哥用了一句话把她说服了:不在于你写的是不是“我”,在于你写的是不是“人”。

这句话有意思不?

《看见》其实就是一种日记题材式的写作手法,从文章中观察作者的思考方式,以及作者对于人性弱点的描写,如果站在“我”的角度上去读,即使读了一百遍,我们读的也会很浅,意义不大。

最后一章主要写的就是陈虻,2008年他因为胃癌去世,享年47岁。

读完这本书,能够理解柴静,虽然在整本书中提到陈虻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是从进入央视到陈虻去世,柴静内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讨厌陈虻对她的批评,再到后来发自内心的认可这位老师,这样的过程可能会折射到很多人的经历当中,是从稚嫩到成熟的一个过程,是打磨人生的一个过程。

当在病床上完全失去意识的时候,柴静在病床边对着陈虻说:“陈虻,我是柴静。”这时候陈虻突然睁大眼睛。

过去我读书的时候读到这样的描写,我总觉得是假的,但是这一章读到这,给我的感觉特别真,是师生之间特别深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甚至超越家人,无以言表,很多人都无法经历到的。

读完这一章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对于现在的我而言,我不太喜欢那种只会夸的老师,只褒不贬就会陷入温室当中,慢慢青蛙就被煮熟了。

相反,多贬少褒才更能激发我。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听取一些批评,就像老师经常说我:自我感觉良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感觉良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od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