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期共读《娱乐至死》
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01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替代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本书出版于1985年,虽然书中有很多场景在今天都已经过时,但是其提出的关于媒体娱乐的观点却不得不引人深思。
作者在开篇提出了两个预言,一个是奥威尔的《1984》,一个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前者认为“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后者认为“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而波兹曼相信最终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本书全篇基于电视娱乐,阐述为什么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电视娱乐,以及最后作者提出了几点不是办法的建议。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02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1、电视展现给观众众多主题,但不需要观众动脑子。
我们之所以爱看电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需要跟着电视的音轨和画面走。我们仿佛是被一位老人牵着手,给我们介绍一幅一幅的美景图和一个一个动人的故事,而我们真的什么也不用做,只是点点头,连“嗯”都不用说一声。
2、电视节目只是为了娱乐观众而上演的表演。
在看新闻时,我们以为看的是事实,但实际上电视所呈现给我们的新闻往往都是经过很多加工后的节目表演。例如处理过的新闻文字,吸引人的画面,动听的播音员语音和修饰后的表情等等。
除此之外,电视新闻一直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须精妙含义;以视觉刺激代替思想;准确的文字已经过时落伍。
3、电视在表达过程中将本质的东西丢失。
为了愉悦大众,电视在表达信息的过程中,为迎合大众口味,有时往往摈弃了其中最本质的东西。例如美国电视的宗教节目,将传统应该在星期天播出的活动,和那些世俗的节目“齐头并进”,一起播出,以使他们的节目更具吸引力。
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投入巨额的广告费来进行宣传,完全采用市场化的那一套模式进行运作。最后作者强调: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
4、成为政治家表达观点的工具。
作者在书中提到,电视广告已经成为现代政客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竞选逐步采用了电视广告的形式。另一个是政客通过电视辩论获取支持。前者无疑会利用大量媒体、市场、心理、行为等技巧。
后者电视辩论的政客则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他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展示真实的自己,而是要通过设计的表演,有时甚至是一个微笑,一个挥手,来树立自己的形象。在辩论的过程中也会使用一套辩论的措辞,来鼓舞煽动观众的情绪,至于是不是真的,谁又会关心呢?
5、电视对于教育的影响。
电视的出现让教育变得普及,其中线上教育更是成为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甚至对课堂教育带来了挑战和冲击。
然而事实情况是,普通的电视观众在观看电视时,只能记住其中20%的信息,21%的电视观众无法回忆起之前一个小时之内播放的任何新闻。因为从电视上获得的意义往往是一些具体的片段,不具备推论性,而这不同于我们的阅读,我们从阅读中获得的意义往往和我们原来储存的知识相关,所以具有较强的推论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电视并没有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其在培养深层次的、具有推论性思维方面明显不如文字。
不是办法的建议
1、限制看电视时间。
作者倡导“关掉电视”,限制看电视的时间,然而作者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根本无法实现,用之前的观点来看,电视已经成为他们所信仰宗教的一部分了。
2、创作新型电视节目。
作者认为问题不在于我们看什么电视,问题在于我们在看电视,要想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找到我们该怎样看电视的方法。因此作者建议创作一种新型的节目,其目的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电视。然而作者认为这种办法希望渺茫,没有哪个电视节目会告诉你哪个节目可以看,哪个节目不能看,这势必会引起媒体的众怒。
3、让学校引导人们合理观看电视。
作者最后希望我们的学校能够承担起教育和警示学生的重任。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家们并没有意识到电视对学生们产生的影响,他们所关注的是怎样利用电视来控制教育,而不是想利用教育来控制电视。
03
看似作者提供了三条无用的建议,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三条建议却起了警示作用:消除电视娱乐的荼毒,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有人说波兹曼的观点过于消极,电视其实并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它只是作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娱乐和便利。
然而在这里我并不想去讨论波兹曼的观点是否过于消极,但是他对于电视娱乐的警示性和启示性却是发人深省的。警示性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下面来谈谈启示性。
启示性
作者在全文讲的都是电视娱乐,电视娱乐的本质、电视娱乐的危害、电视娱乐的建议。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再看电视了,但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处处都是让人毛骨悚然的文字,这些文字不仅揭示了我们曾经置身于电视娱乐当中的那种真实状态,最关键在于它还让我们不自觉想起我们现在流行的娱乐方式:手机娱乐。文中一切对于电视娱乐的阐述,也都毫无例外地符合手机娱乐的特点。
相对于电视娱乐来说,手机娱乐受众更多、形式更广、娱乐时间更长,就单从微信来说,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了,套用作者的话来说,微信已经成为宗教的内容了,而在中国它的信众早已不计其数。
微信娱乐的危害和电视娱乐的危害似乎如出一辙。
1、碎片化信息,读者不需要动脑子。
如今微信信息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碎片化。碎片化本身没有坏处,但是长期只看碎片化信息,而不进行长篇文章的阅读,导致的结果有两个:知识体系难以搭建和注意力难以集中。
知识体系的搭建最重要的方法是主题阅读,即尽可能多得阅读某一领域的专著,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不动脑子地进行零散知识的简单获取。
体系的搭建就像是一棵树的树干,树干一旦长成,再多的叶子,再多的果实都能够有所依附。而碎片化信息就像是一片一片树叶,没有树干的依托,树叶只能是随风摇摆,散落一地。
除此之外,由于碎片信息具有短小的特点,往往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看完,这类似于一种快餐信息,这种“快餐”吃多了,以后很难有耐心去吃那些需要细嚼慢咽才能消化的“慢餐”。
2、微信鸡汤文,就是一场一场的表演。
在微信朋友圈中,一些自媒体号为了能够博取眼球,不惜一切代价,无所不用其极。于是乎各种标题党的文章、各种心灵鸡汤的文章,各种“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文章充斥着我们的朋友圈。
然而当我们点开一看,要不是一些写得不痛不痒的文章,就是一些完全迎合某些读者口味的文章,毫无观点可言,也毫无内容可言。就像是一个善于伪装和表演的变色龙,外表光鲜亮丽,当你靠近时却又是一番景象。
3、扩大了社交圈子,却遗失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本质。
以前的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的微信很快,一天可以认识很多人。无论是通过摇一摇,还是扫一扫,亦或是附近的人,我们可以认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然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躺在自己微信的通讯录里,偶尔发个“清理通讯录”的通知,才想起来,啊,我还加过TA啊。
微信聊天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快捷,交流的频率也变得高了很多。这看似促进了我们的交流,但是却降低了我们的交流的质量。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换,真正的交流还包括动作、表情、情绪、语气等等,而这些都是微信聊天所给不了的。
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都将时间给了微信世界里的交流,而忽视了与我们现实生活中家人和朋友的交流。低头族的权威胜过家族的权威,微信朋友圈的功能胜过真实朋友圈的功能。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4、成为媒体控制舆论的主阵地。
如果说电视机是媒体控制舆论的主战场,那么当今,微信则成为了媒体控制舆论的新阵地。对于媒体来说,受众的关注度就是他们的生命,因此提高关注度成为他们的主要职责。
一些媒体为了提高关注度,甚至抛开新闻道德,毫无审查,毫无考究,甚至捏造虚假的爆炸性新闻,来博得眼球。前段时间朋友圈火爆的罗一笑骗捐事件,再到后来发现虚假紫菜事件,这些事件无疑不提高了媒体的受关注度,然而却欺骗了广大的读者。虚假新闻的泛滥,使人们越来越不相信一些原本真善美的东西。
5、付费太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近两年微信课堂越来越多,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有英语提升、职场规则、演讲训练、写作培训等等。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在这样一个时代,很显然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很多知识资源。
很多人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这些课程上,然而这些付费课程就真的能改变购买者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仔细看看那些课程,大多数都是教你一些捷径和快速的方法,比如“一天学会演讲”,“一小时看破职场规则”,“如何在一周内学会英语口语”等等。对于那些想走捷径的人来说,这些速成班无疑是救星。
然而学习真正的捷径就是勤奋,就是阅读经典,就是建立知识系统,就是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而不是知道了太多的道理,却还过不好这一生。
04
最后,建议就不给了,也如作者一样,给出的建议只是人人都可以做,却人人不容易做的,对于微信亦是如此。
可能只要记住一句话,就会对你有所帮助:以前,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类会使用工具,而动物不会;未来,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类是被工具消灭的,而动物还活着。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