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文章《专一还有多大可能性?一夫一妻制有哪些影响?| 聊聊专偶制(上)》中跟大家聊了专一的问题,以及一夫一妻制的利弊。通过对多伴侣和外遇的调查可以看到,尽管当下“专一”依然是道德标准,甚至是法律要求,但这个标准变得越来越无效了,尤其是在各种诱惑触手可及的现代,专一的关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对于这个情况,一味地指责和否认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深入认识人性、重塑对两性关系的认知、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才是王道。
那要怎么办呢?该更好地看待“专一”呢?这个社会会因此“乱了”吗?今天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1. 专一,不应该是前提,而应该是结果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专偶”只是一种生活状况,是个人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当双方爱得死去活来时,专一也就自然而然了。所以,专一本身并没有问题,它确实是浪漫的、值得歌颂的。
但当把“专偶”变成强制式的社会制度和道德标准时,问题也就出现了。它违背了“人心无常”的规律,也让刚进入爱情的人首先就以此来约束彼此,搞不好就会损害感情。另外,这也可能让人们即便深陷糟糕关系,也不敢一刀两断。
所以,错的不是专偶制,而是将专偶制绝对化。专一,不应该是前提,而只是结果。
忠贞无大用,不爱必移情,只有爱得深,专一才成真。
——《性之变》
社会应该做到宽容,允许更多可能性的存在。哪怕提倡异性专偶,也应该包容那些实在做不到“专一”的人去自由发展关系的权利。
2. 与其伤心失望,不如借此机会看清现实
对于个人来说,在这种情况面前,与其伤心失望,还不如借此机会看清现实,别把专一和一夫一妻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爱情。爱是一种感受,一种存在状态,它甚至与爱的对象无关;真正的爱也不是占有和依赖,而是相聚和分享。
以爱为名的控制,只会让彼此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小。要是内心足够踏实宁静,那外部关系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会大大减小。所以我们应该往内走,发展自己,找到内在的安宁,而不是把安全感建立在外部的物质或关系上。
其次,我们应该降低对关系和婚姻的期待,与其为了出轨而互相自责,还不如更多地去感恩对方能大致做到的忠诚。
另外,在进入关系前,可以提前与伴侣沟通好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想要怎样的关系模式,提前思考遇到外遇怎么办。
3. 要是没有“专偶制”,社会会乱?
最后,或许有人会担心:要是没有把“专偶”变成一种制度,那社会会不会乱了?
对于这个问题,潘绥铭教授就认为:
“如果听任人们自由选择与变更,那么,只要爱情还在,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终究还是会去建立与维系专一。”
——《性之变》
要是放任自由,社会或许不会如我们想象中马上变得混乱。正如上文所说,有时爱得太深,专一就会是自然发生的。每个人适合和喜欢的关系模式不同,最终的状态更可能是各种关系模式并存。
在《萨摩亚人的成年》这本书中就读到了相关的例子。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上进行田野研究时,发现当地人对性、感情和家庭的态度与传统的西方社会大不相同。其中的一点是那里并没有对专一的要求,也不会用性来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束缚在一起,哪怕已经结婚。要是丈夫离家远走,妻子的失贞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那在这样的社会中,是否如我们所说“乱套”了呢?并不然。在那里也有很多的婚姻,夫妻双方都是非常忠贞的。当然,这种婚姻和谐的原因不一定是感情深厚,更多是他们对各种外部事务的兴趣超过了对性的兴趣。
综上,允许关系的开放或许并不会导致完全的混乱,相反,一味的霸权更可能会导致扭曲。
总 结
最后给这两篇文章做个总结。
当下,外遇和多伴侣的比例越来越高,专一的理想似乎越来越远。在感叹的同时,其实这种情况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一夫一妻专偶制的局限性。更何况,婚姻制度并非天然就是一夫一妻模式的。
专一,只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要是本末倒置,把它变成天下大一统的制度和要求,那很可能只会损害了感情。它不应该是前提,而应该是结果。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应该允许更多关系模式的存在。
对个人来说,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情况更好地认识人性,看清现实,减少对关系不切实际的期望,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当下。进入一段关系前也最好提前沟通好想要的关系模式。
参考资料
- 《性之变》潘绥铭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3
- 《萨摩亚人的成年》[美] 玛格丽特·米德 / 商务印书馆 / 2010
我是G小姐,公众号「G小姐的自由世界」,分享爱、情感和心灵,带你穿过纷繁的表象,从深处了解性与爱。如果对您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