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 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首诗是长点,但其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
以前没读过全诗,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必定是劝学诗,鼓励人“要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没曾想说的是“早年我读书破万卷,现在终于能下笔如有神。”
合着老爷子是自己夸自己的。
但吹牛逼得也有吹牛逼的底气。随随便便一首社交诗都能反映出诗人神一般的功力。
杜甫高考没考上,说起来挺打击人的:他碰上大唐最坏的宰相——李林甫。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有一技之长的人入京赴试,李林甫命尚书省试,结果是,一个也没录取。宰相李林甫拿着这份录取结果,跑去找玄宗皇帝:“陛下,大喜呀!一个都没录取,这说明什么?说明野无余贤呀!您瞧,咱们选拔人才的组织工作搞得多好。”
玄宗皇帝正在跟他的解语花“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呢,哪有心思管这个?
“是吗?好啊!”他心不在焉的挥了挥手。
李林甫是历史上有名的“心机婊”。这是他的小心机,怕录取这些不懂事的读书人来,会抨击自己,添乱。
很悲催的是,杜甫刚好参加了那一年的高考。
那时候的高考是很残酷的,没有调剂,你本科没考上想调剂蓝翔,做梦吧!乖乖回去补习吧!
下次再考?没有下次了。没多久,“安史之乱”爆发。
终其一生,杜甫也没考上进士,生活蹭蹬,颠沛流离,穷困潦倒。
这首诗作于公元748年,杜甫这时没考上,困守长安,心情很不爽,想离京出游,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向韦济告别。
在杜甫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
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求人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寒酸相。
但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悲愤不平。这是他的过人之处。
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像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当之势。
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紧紧抓住自己在追求“儒冠”事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
从“甚愧丈人厚”到诗的终篇,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
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
“诗圣”诗艺之精湛,内功之深厚,在诗歌武林中如扫地僧一般神的存在。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牛皮不是吹出来的,从这首社交诗中可窥一二。
------END------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
迂夫子读诗词yufuzids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