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王潇的《女人独立要趁早》,文中有一段,说的是作者不想搬到男朋友家,害怕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我发表了一点评论,竟然得到了一个读友的共鸣。
她说她想辞职,想摆脱现在的生活,离开父母去别的地方生活。她说她绝不是和父母关系不好,只是想自己独立生活。我能看出她的决心,只是不知道她为什么如此渴望独立,终于在《如何过好这一生》里找到了答案。
看标题,似乎是一锅浓得化不开的鸡汤,对于如何过好这一生,怎么会有正确的答案呢?果然,作者十分聪明,干脆设置了27个完全不同,甚至自相矛盾的观点,让读者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生信仰。
打破对他人的依赖
开篇,作者就倡导独立。作者以诗一样的语言,强调独立的重要性。
“一切痛苦都源于依赖。
如果不再依赖收入、他人或者科技,
你将获得真正的自由。
只有打破所有依赖关系,才能感到幸福。”
在我看来,作者的观点很偏激。但是唯有偏激,才能引起争论,引起深入的思考。
依赖很容易。比如我,大学毕业前,依赖父母,工作后依赖领导,结婚后依赖丈夫。遇到难题,懒得从多个角度思考,还没想出个所以然,就忍不住去问别人的想法。
著名教授史蒂芬科维认为,个人的成功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婴儿期依赖父母得到滋养,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就必须努力做到独立。只有一个人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才有可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专注自己的节奏
上大学时,小李学习成绩非常好,经常能考年级第一名。毕业后,很多同学到南方找工作,小李却在妈妈的要求下考了家乡的公务员。
每次和同学们吃饭的时候,其他人都羡慕他稳定的工作,买单得时候却对她说,你工资不高,还是这点钱就别掏了。每到这个时候,小李不知是哭还是笑。
他羡慕同学们的高收入,同学们羡慕他工作稳定。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专注自己的节奏,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热爱所在,不在意他人影响。正如书中写道:
“当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不会在意其他人正在做的事。
当你不再关心他人的言行,就不会受到任何人的影响。”
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令人憎恨,不是因为他们太过优秀,而是因为被迫与别人比较后产生的失落感,令孩子无所适从。如果能够做到今天的自己和昨天比,每天都看到进步,就会有无穷的奋斗的动力。
拥有掌控自我的能力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应用程序似乎有毒,安了卸,卸了安,让人上瘾中毒;明知吃多甜食对身体不好,还是忍不住想多吃;明知一旦克服拖延症,自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狼狈,还是没有勇气去克服。
作者在文中这样写道:
“没有自我掌控力,就不可能自由。
过去的嗜好和习惯可能会让人上瘾。”
众多读者留言,很多表示说要戒掉刷抖音、吃甜食,拖延症。可是战胜那个懒惰贪吃的自我,哪有那么容易?
冯骥才把那个代表人性负面的部分,称为“小人”,说“它和我们的私欲、嫉妒、虚荣、贪婪等无形地融为一体”,成了人性本质的一部分。
那么,自我是不是要永远被坏习惯、被“小人”操纵?不是的,是对自我的放纵养大了坏习惯,养大了那个代表人性负面的“小人”。如果能够下决心管住自己,改变自己,是能够实现自我掌控的。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个人不惧怕问题,能够像魔术师一样,把孤独化成勇气,把勇气化成智慧,把智慧化成千军万马,随时在任何一个无形的战场厮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