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464519/9c0aa1fde291df58.jpg)
亲爱的书友,本次我们共读《张爱玲传》第二部分的内容:美丽的年龄,尴尬的生活
在爱玲心中,童年的回忆中,便是父母一阵争吵后,父亲躺在烟榻上袅袅升起的烟圈和母亲含恨远游欧洲时默默离去的背影。
告别了童年,她进入了圣玛丽亚女校。这是所贵族学校,这里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可以有机会到英美名牌大学深造。在这里,爱玲中文写作方面的才华显露出来,这一切都得益于国文部汪宏声先生。
爱玲初一时的短篇小说《不幸的她》发表在校刊上,12岁时,散文《迟暮》发表在1933年的年刊上。还有发表在《国光》上的《霸王别姬》,《牛》等。
虽然崭露头角,但爱玲一贯地懒惰,每次汪先生催她交作文,她总是回答“我忘了”,一如她惯常的心不在焉。
爱玲有时也幽默一下。她写过两首匿名的打油诗,调侃学校的两位男老师,足见性格里的反叛精神。
中学时爱玲有个同班好友,和她并称为才女的张如瑾。上学时用功又有天赋,毕业结婚后却从此无声无息。爱玲毕业时,在年刊调查表“最恨”一项里愤然写道:一个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了婚。
这种愤恨,当然也源于旁观了母亲和姑姑对于婚姻的失望。
在大多数女孩都对爱情抱着玫瑰色幻想时,她却无意夸大了婚姻的悲剧性,显出16岁女孩出奇的早熟。
爱玲一直保持着从童年起就有的绘画的兴趣,给蒙娜丽莎的微笑赋予人性化的解读。她读中学时,父亲又一次再婚,爱玲愈加对这个暗沉的家庭失望。
“不说话、懒惰、不交朋友、不活动、,精神长期的萎靡不振。”这是中学时的爱玲留给汪宏声先生的印象。
一直以来,她对汪先生是心存感激的,他最早发现了她的文学写作天赋,并给了她热情的鼓励。
1937年夏,爱玲中学毕业。她很开心,觉得可以自由地飞了。
当时她想的是:“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我要比林语堂还出风头,我要穿最别致的衣服,周游世界,在上海自己有房子,过一种干脆利落的生活。”
当她鼓足勇气对父亲说明想出国留学的想法时,却遭到了坚决反对而搁置下来。后来因为继母的挑拨,父亲暴打了爱玲一顿,
“虽然被打得有点神志不清,但她心里一直很清楚,她觉得有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与生俱来的叫亲情的东西正在离她越来越远”
可怜的爱玲被父亲监禁在一个空房子里半年之久。这个年仅17岁的女孩,又祸不单行得了痢疾差点死掉。后来在一个夜晚终于逃出了那个毫无留恋的家。此后近两年时间,一直与姑姑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而当她和母亲朝夕相处后,因为点滴的生活琐屑,也在一步步销蚀着母亲对她的爱。虽不易察觉,但那却是在心灵上能一点一滴感受到的“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毕业,爱玲没让母亲失望,获得了伦敦大学入学考试远东地区第一名,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成行。1939年,转去香港大学求学。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将要展现在她面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