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明】唐寅
中国是一个诗酒的国度,泱泱大国,酒文化传扬了几千年。酒助诗兴,诗助酒乐,不管是流觞曲水聚于兰亭的王羲之,还是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酒,是这个民族文字里的记忆。虽然没有浮沉主宰了中国文学至今的古代文学大家般的才能,但是我却同他们一般有对于酒的记忆。
正当此时,突然想起苏东坡先生的一句词,称道:“酒酣胸胆尚开张”。想想也便是如此,未到酣处,大概是不会明白酒中之乐的。现代人更讲文明,所以大抵是觉得饮酒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但也确是失掉了很多的乐趣。生在农村,就和鬼神之风依旧盛行般,这里依旧保留着原始的关于酒的记忆。这种记忆,让我能够更好的穿梭到最原始的诗和酒的氛围里,笑看人生。
第一次关于酒的记忆,在我方且记事的五岁。
那时候的外公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年纪,想想应该才刚刚贴近六十岁,戒不掉的酒瘾。七八月份的光景,天气炎热。每到傍晚,外公都一定会喝上一瓶啤酒。可能是一时的乐趣,每到晚上喝酒的时候,他会拿个酒盅,给我倒上一小杯。当时不知道什么味道,只觉得有些苦,没有饮料好喝。每次喝完,骤紧眉头,引得众人发笑。当时的很长一段时间,其实并不知道酒中的滋味。那时候饮酒的意思,一来是给这些大人找些乐趣;二来,大概是学会喝酒了之后,可以和成年人的世界走的更近一些。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酒,也为节日增添了几分仪式感。
第一次的微醺的感觉,也是第一次离开家的时候。小时候杯子里的酒是为了几分玩味,长大了,酒就变成了走向成年人队列的一个隘口。在家是个孩子,出去就是成年人了,这光景,才算时真正的和酒有了最初的会面。
年轻气盛,喝酒不知道度量,只是迎合着,喝了几杯下肚也不知道斤两。待到最后,莫不是东倒西歪,困做一团。在这一行的年轻人中,我算是比较收敛,每到微醺,都知道及时的停杯,不贪这滋味。然后观望着酒场的劝与拒,看酒桌上的人情世故。
有几个同僚,每次一起喝酒,必定是要海饮的。醉了,也就开始说起自己的心酸事,惹得一桌人唏嘘不已。醉的多了,后来就成了笑柄。若非如此,醉酒其实别有一番滋味。把心中困苦都倾诉出来,末了,好好的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就一身轻松。
我酒量不好,三五杯下肚,也就不知所云,但是我却是很少醉酒的。大概正如一句话:“酒不醉人人自醉”,人多不为酒醉,人为人醉。世事万千,心烦八九,多是为事所累。总是自我排解,大概也就不容易心烦,心中无结,也就不会为酒而忧。
虽然如此,但多次觥筹交错,也总有几次醉酒的时候。不外乎了为了朋友,不外乎为了感情。喝醉了之后不醒人事,心中却分外空明,这种感觉其实很让人迷恋。每次心中困苦,或是找不到下笔的思绪,总是喜欢喝一些,半醉半醒,所有的事情在心中打转,心中就显得分外的明朗了。看的清自己,也就看的清往前的漫漫长路。
而喝酒这件事,有男有女,意义许是不相同。
男人喝酒,喝的是酣畅,几杯下肚,微醺时,谈天说地;女人喝酒,喝的是惆怅,举杯迷离,无言,是心酸。到了男女的酒场,不知为何多了几分意思。古称的花酒,现在的陪酒和一些潜规则,好像都给女生的酒杯上打上了一些负面的标签。但有女人的酒场,或是观望过,或是置身其中,其实本没有多少的区分。酒中没有分明,偏见的莫非人心。千年前的“三杯两盏淡酒”能如此,今朝的女人应如是。
一杯清酒,多少人一生为之着迷,多少人为人流泪。
绵延的酒的文化,纠缠的是难言的人情世故,隐喻的是多少人的良药。酒中虽有诗篇,取之仍需有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