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木狗”伯伯

作者: 绿山墙的采薇 | 来源:发表于2020-08-15 12:56 被阅读0次

    记得,儿时有两位伯伯对我和弟弟的影响最大,第一位伯伯叫“昌吉”,村里首屈一指的秀才,据说我们这房男孩的大名都是他取的,但他和我们呆的时间有限,记忆里已没有什么印象了。

    第二位伯伯叫“木狗”,这个肯定是村里人给起的绰号,真正的大名反而被人遗忘了,我们那里的人好给喜欢的人起一些含贬义的名字,取得越土越容易养活。比如,弟弟被奶奶取了“碳篓”、“棉花篓”之类的。而我很无辜地被奶奶叫“范懒懒”,因为她姓范,还有一个更难于启齿的名字叫“懒婆”,当然她的本意是希望我一辈子勤勤恳恳,靠自己一技之长过活。

    扯远了......

    我们和“木狗”伯伯呆的时间长了,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村里最有学问的人,而且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文人气质。连爷爷都佩服他的是,别人吃完午饭,围桌打麻将,而他睡完午觉,定例给我和弟弟讲故事,一直讲到日落西山,晚霞染红了天际。

    至于这个听故事的事怎么起因的,现在想想,好像是爷爷不屑给我们这样的小萝卜头讲故事。爷爷也是读过不少古书的,但他那时候喜欢给一群半大小伙子讲故事,用奶奶的话就是“说白话、唬人玩儿”,也许一群朝气蓬勃的年青人投射出的“尊敬”、“敬仰”的眼神让爷爷很受用吧,爷爷有点时间就给村里的小伙子们讲典故、聊过去,然后小伙子们围着他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我和弟弟个子也矮,无论怎么都插不进去滴。

    忘了哪次,这种情况被来找爷爷聊天的“木狗”伯伯发现了,然后他义不容辞地当起了我们的文学启蒙老师。

    “木狗”伯伯一辈子单身,住的地方也不好,自己盖的一个小茅屋,只有两间房,一间是卧室兼书房,一间是厨房。茅屋旁有棵大槐树,又坐落于村的南边,倒也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天,围坐在大槐树下纳凉、聊天,很是惬意、畅快。

    虽然天气不好时,稻草遮盖的茅屋里很昏暗,让人想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但对于沉浸在故事里的我和弟弟来说,茅屋简直是快乐的天堂。有时候,没到听故事的时候,我们也往茅屋跑,看到茅屋木门开着就无限欣喜,木门关着就无限惆怅……

    一来二去,冬去春来,我们竟然听了不少故事,从大力士、大饭量的战神薛仁贵到大鹏转世、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忠义无比的杨家将到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从坐着“四不像”、封神忘记自己的姜太公到脸黑如墨、断案如神的包公…….每次,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栩栩如生的讲解引领我们在那个传奇世界里徜徉。

    到了年底,妈妈准备了一包点心,特意让我和弟弟给“木狗”伯伯送去。奇怪的是,贪吃的我们压根就没想过要打点心的主意,非常郑重虔诚地把点心送到小茅屋,那种郑重其事的感觉至今还记得。

    伯伯总是温文尔雅的,印象中仅发过一次脾气,忘记了顽皮的我们怎么得罪的他,他竟当着大人的面对我们说:就是那些故事在肚子里烂掉,也不给你们讲了……

    当然,他说的不是真的,后来他又很耐心地给我们讲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倒是后来,我们离开老家,去城里上学,就没机会听了,他的故事真的在他肚子里,再也没给任何人讲过……

    再后来,我们慢慢大了,全家都搬到县城,平生再也没见过“木狗”伯伯。

    一个寒冷的冬天,妈妈在电话里告诉我,“木狗”伯伯过世了,村里人把他葬在村西的“义冢”那边。

    所谓“义冢”,听村里的老人说,战争年代,村里有一只狗,为了掩护一位红军,牺牲了。大家尊为“义犬”,并为它建立“义冢”。

    之所以把“义冢”建在西边,是因为“神坛”在村的西头,为了表示尊重神坛和纪念义犬,所以村里人的房子齐刷刷都朝西建造,这成为我们村一大特色。村西是村里最神圣的地方,而伯伯就安息在那里。

    义冢被绿树环抱、绿草油油,和村子隔着一个池塘,池塘里春有落花浮萍,夏有碧荷红莲,秋有缤纷落叶,冬有皑皑白雪,我想伯伯一定不会寂寞。

    木制结构的“神坛”和“义冢”,这不就和伯伯的名字偶合了吗?难道冥冥中自有天意?

    很想很想去“义冢”看看,祭拜一下伯伯,可这个微小的心愿,被我从南方带到北方,从少女时代到为人妇、为人母,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达成,徒留遗憾。

    现在,我每晚和宝宝们围坐床头,拿着绘本讲睡前故事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木狗”伯伯来,想念那个儿时给我讲故事的人,那种思念可以穿越时空......

    小时候在那片浓郁的乡土文化圈里不自知,长大了,离家千里,却越来越怀念那份氤氲,那份炊烟袅袅……

    记忆深处的家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木狗”伯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xa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