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跟十几年的成长有关,即使我们考察他一年,一年内没有违规,也不能保证他就变好了。他会回到家里,会去工作,会面临新的问题,我们保证不了,我们只能给他埋下一颗种子。”他救的目的还是在于启发自救。这可能不能一次成功,但也并不可怕。若能及时干预,大多数边缘群体可以被挽回。
“在青春期,刚刚开始发展出强烈自我意识的少年们甚至不在乎将这种集体孤立的行为大张旗鼓的展示出去。”
“但研究结果表明,欺凌行为的“情感疤痕”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且“欺凌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滚雪球的效应”。”
“他发现,那些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受到伤害的孩子,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行为特征都传达出了一种信息:他/她是可以被欺负的。宗春山进一步总结,“这些孩子,他们的存在感、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他们的自我评价一定是低的,所以他们就会这样慢慢去内化成——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们走向社会就很容易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
还有一类易受群体孤立的则是那类张扬跋扈,总在无意中重伤他人的人。
“(她)说了一些很难听的甚至像欺负人的话。但她没想到,在这个本是她站在道德高处的场景里,周围的同学看到和感受到的却是一个强势且毫不宽容的班级明星和被她骂到哗哗流泪的可怜普通女生。她不仅没有获得同学们的支持,在一片沉默中,哭声格外刺耳,她反而把自己塑造成了“欺凌者”的形象,也把自己推到了群体的对立面。这些事情都变成了后面的印子。”
“不管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问题背后的本质都是“社会适应不良”。”
“孩子们在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发现,原来以暴制暴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有一部分青少年为了寻求庇护,安全感,会自动依附于所谓的“大哥”以寻求自己得不到的归属感。而这又将猛烈加速其心理恶化效果。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查尔斯·A·纳尔逊三世则通过对青少年大脑发育的研究告诉我们,虽然青少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控制能力,但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充分发育到能使他们控制这些情感的程度,“这就好像他们的大脑中缺少了一道阻碍情绪之河的大坝一样。””
“家长当时觉得孩子并不需要干预,就觉得让对方失去一些金钱就达到目的了,对孩子被欺凌了毫无意识。”
“至于那些欺凌他人的父母就更意识不到问题所在了。”(家长总告诉孩子,别人怎么打你,你就怎么打回去,其实就是在传达以暴制暴的观念)。“岳枫现在总结,要解决出现校园欺凌的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找孩子,而是从周围的成年人入手。“我尽量不接触这孩子,我要教育你父母,告诉你父母应该怎么做。”“...原来父母“放养”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根源。“我就跟他妈说,实际上你的孩子是一个风筝,看似在空中飘着,你手里一定有一根线,这根线在你手里就是两个词,一“紧”和一“松”,你把这两个词搞明白,这事就好办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