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正如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先生所说“即之若易,仰之愈高,而造之愈益无穷。”初涉心学,似乎都是简单浅显的道理,但越来越深入后,发现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研心学,力有不逮,愚所不才,只敢浅说。
什么是心学?心学有什么用?这里我以一段史实来作为心学的发起。
《明史·奸臣传·严世藩》记载了奸臣严世藩的死:严世藩在狱中大祸临头,却侍才无恐,非常猖狂。并故意散播消息称是时候为被自己冤杀的杨继盛沈炼翻案,元凶就是我严世藩,大家替杨继盛沈炼报仇雪恨的时机到了,去找严世藩报仇吧。一时间舆论四起,群情激愤,果然三法司会审官员就准备采纳舆论正盛的以冤杀杨沈二人的罪名定罪严世藩。
三法司会审官员拟好奏折面呈当朝首辅也是心学右派领袖——徐阶。
徐阶反对:诸公想助贼乎。
会审官:愿杀严贼。
阶:奏折一旦呈上,严贼必逍遥法外,诸位反受其累。当今圣上英明,从不认错,诛杀杨沈二人是圣上亲自下旨,严贼故意把圣上拉下水,你们这样的奏折陈上去,是要让圣上承认自己铸成大错,承认自己就是那个被严贼玩弄的冤大头,最后颜面扫地,这只会让皇上迁怒于你们,而严贼无罪释放。
会审众法官大惊,拜求除贼之策。
第一、勾结倭寇;
第二图谋不轨;
第三,在有王气的地方盖宅第。
于是严世藩问斩,天下昭雪。
我们要明白如果要以严世蕃真实的罪名反而杀不了他,徐阶清楚嘉靖人性的弱点之一就是从不认错,且态度恶劣。更清楚嘉靖最忌讳的是犯上与通倭,此两者皆有,故严世蕃必死。
《明朝那些事儿》也指出严世蕃其实是被冤杀的。三大罪状捕风捉影、子虚乌有,但就算是谗计奸臣又怎样,我只管天下昭昭。
这段史实,让我十分感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预料到用常规的方法无法达到目的时,是不是可以彻底换个思路再做做看。
作为实用主义的践行者——毛泽东非常推崇心学,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候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和黎锦熙先生都对阳明心学推崇备至,在老家湖南一师,毛泽东就有了阳明心学的萌芽,并专门写过一篇《心之力》来论述心学,他还有一篇更有名的文章《实践论》,里面著名的论点“实事求是”其实就来源于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曾举过一个例子:瞎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要知其中苦,还得你自吃。而在毛泽东的《实践论》里也举过类似例子,不过蔬菜变成了水果:一个梨子是甜的还是酸的,你得亲口尝一下才能确定。
蒋介石是毛泽东一生的宿敌,他对阳明心学的推崇来自孙中山先生的启蒙,孙中山和王阳明是蒋介石一生最崇拜的两个人,蒋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发现大多推动日本发展的先驱们受阳明心学影响非常之大,从幕末维新时期的高山晋作,木户孝允,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门徒。
“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我邦阳明心学之特色,在其活动的视野下,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百危不犹移,王学所赐予。”
《蒋介石日记》记载在日本,人们甚至一边吃饭,一边看阳明经典,包括很多军官看到兴起时还会手舞足蹈,蒋介石在日本没有学过军事,连士官学校都没有资格上,就在振武学堂学中学知识,看到日本的崛起与心学的浓烈氛围熏陶下,使他下定决心研究心学。
蒋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心学,如战争动员会,与张学良的交流以及他在给蒋经国的书信中提到我最崇拜的人就是王阳明,信中说:“吾心有力,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
国共战争,可以称得上乱世之中阳明心学顶级门人之间的巅峰对决。因为当世之雄才,毛与蒋而已。后来蒋败走台湾,把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以示对王阳明的尊崇。
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有着很大的不同,理学更关注于外在的东西,注重“格物致知”,比如一棵松树,一朵梅花,其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是程朱理学的“格物”。
但不论心学和理学他们的源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先秦的儒家思想。为什么一定要说是先秦的儒家思想呢?因为秦朝统一天下以后,统治者为了更好驾驭臣民或者因为时代的变迁对文字理解发生变化,儒家学说在诠释上的分歧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而唯先秦的儒家思想才是最朴素,最本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很多人把这个习字解释为温习复习。意思是我们要学完之后要常常复习,这样,我们就会很快乐。相当于我们高考早考完了,如果再让我们去把高考的内容复习几遍,那样真的会快乐吗?所以这样的解释并不符合人性。
先秦的“学”,单指墨家法家诸子百家中包含的各种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这就是“学”,其它骑马射箭工艺技巧都不是叫“学”,而叫“术”;“时”是指时机,而不是常常;“习”指实践。意思是我们学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再在恰当的时机去实践去解决问题,这让我们开心快乐。
这就是先秦时期本源而朴素的儒家思想。
先秦的儒家学说主要有两支,有中庸、孟子为基础的性善论,他们肯定人性本善,我们不用向外界求索,不用去“格物”,只需向内心去探求,虽然现在我们的心被成长环境所影响,变得或好或坏,但只要向我们的内心找回“本我”,寻回“初心”,返归赤子之心,你就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而你就能成为一个至善的人。
另一支就是大学和荀子。他们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恶的,也永远充满欲望,为了让欲望得逞,性恶就可能不断发展表现,比如争吵,勾心斗角,甚至战争,都是因为人性本恶,都是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贪婪造成的。所以大学和荀子认为需要约束人的本性,才能来控制自己的本性恶,这就必须向外不断学习,只有向外界不断学习才是到达“至善”唯一的途径。
此儒家之分流。
而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孟子与中庸理论的发展与局部超越。
所谓心学有三大命题,其中知行合一是指什么呢?就是简单的理论联系实际吗?“知行合一”对我们而言有什么帮助呢?
请看牛牛浅说阳明心学第二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