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北大女生自杀前跟男朋友那些聊天记录,从一个心理观察者的角度来看,事情远没有像大家想的"这个女孩太善良了,这个女孩太傻了”这么简单……
如果把他们的这段交往比喻成一场戏的话,剧情怎么上演,如何发展,是早就在他们各自的原生家庭中预设好了的,而他们的相遇,是根据剧情的需要相互吸引来的,即我的剧情里正好需要一个这样的你的角色才完美,于是,他们联袂在各自的角色里忘情地演绎着,或暴戾或委屈,或缠绵或残酷,而这一切让他们沉醉。
有人说:"她为什么不离开,不报警,太没智商了",这跟她是不是北大生无关,女孩不是不知道这种爱正在伤害着她,但是她就是离不开啊,直至自己被完全吞噬,并且你可以看到在对话里,这个女孩儿对这种伤害还特别上瘾,直到自杀,都被自己上演的剧情感到上瘾,一次次的对男生妥协,一次次的认同他对自己的评价和批判,一次次对那些暴力的语言熟视无睹,任自己被轻贱。
这是一个在爱面前多么卑微的女孩啊!卑微到可以忽略自己真实的感受,甚至可以无视自己生命的尊严,你会发现面对这样的辱骂,这样变态的条件和威胁,我们常人可能很快就意识到危险性了,而她呈现的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态度,她身体的警觉系统似乎早已麻木,早已感觉不到自己正在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为什么她遇到渣男却无法自拔!?
真相是:这些女孩的童年,她的父母就是这样对她的:"你怎么这么糟糕",“ 我对你太失望了!” ,"你这个混蛋",“ 你离开这个家我再也不想看你” ,“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 “ 你别叫妈妈(爸爸),我没你这样的孩子。”
用极其轻蔑粗陋的语言来贬低和刺激孩子,不惜践踏孩子生命的尊严来派遣自己内心深处的失控和无力,甚至刻意制造“延迟满足”、“挫折教育”各种免疫法。
然后美其名曰“还不是为你好,我这样做全是因为爱你”!
是的,在这个女孩的潜意识里,这,就是爱,伤害就等于爱!虽然残酷,却很迷人,她在与这个男生的关系中,重温了之前与父母的互动模式,一次又一次的体验那种痛苦却又很熟悉的感觉,因为熟悉意味着安全,意味着我存在,我过去就是被这样对待的。
作家王东华先生说:"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是的,家和父母是一个孩子最初的世界的模样,你给了他怎样的感受怎样的世界,她就会误以为,这就是世界该有的样子,我就要这种感觉,这种感觉里才有妈妈的味道,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于是,长大以后会下意识地去找寻并经历这种世界,进而创造或召唤这种感觉。
而那些被轻贱过的男孩儿,不需要一定进入PUA组织学习,他们的家庭就是最好的教场,他们充满了自卑和暴戾,只要学他的爸爸怎么对待他的妈妈,或者父母怎么对待自己就行了。
第一种自是不必说,孩子会效仿父母的亲密关系,对他来说,这是潜意识中早就有了的模式,来不及审查就直接照搬了,
而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更是重点,从小被严苛对待,被恐吓,被鄙夷,各种负面语言攻击,打骂,还不让哭闹,发脾气,被剥夺某些权利,被冷落,惩罚,被抛弃,失去妈妈的爱,却无从申诉......
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内心积压着无数的伤心,委屈,孤独,愤怒,怨恨,那些未曾被看见,未曾被理解的情绪和诉求,那些"你不好,你很糟糕,你是不值得被爱的"的低评价,在他心里汇积成河暗流汹涌,然而,他们却需要用阳光,快乐,顺从,优秀,懂事,礼貌的外衣来努力掩盖这一切,连同这条河流一起被掩盖的,还有从未被满足过的小小诉求,而这些诉求可能原本只是一个温情的拥抱,一次及时的回应,一刻稳定的陪伴亦或只是一颗糖,一双新鞋,一个玩具……
而这一切经过多年的发酵,最终数以百倍的代价来偿还,当他遇到一个女孩时,唤醒了他压抑至深的欲望,它们喷涌而出,伺机以汹涌的姿态,报复性的毁灭,索取和满足!他把对妈妈的渴望,对妈妈的恨投射在这个女孩身上,新闻中的这个男孩,他的处女情结,是对完美母爱的渴望,潜台词是:妈妈,我要你全部的爱,我不要跟任何人分享你的爱,我要我是你心中永远的唯一!这是一个婴儿对完美妈妈的渴望。
而当他发现这个女孩(妈妈)跟他想象的不符,而自己也并不是"妈妈"的唯一时,他感到失望感到挫败,那些曾经的伤痛又卷土重来,随之启动的还有诸如"我是个傻逼,我是个蠢货"的自我低评价,不,我怎么可以这么糟糕,于是,我要报复你,我要毁了你,不是我不好,是你不好,你才是傻逼,不要脸,混蛋,我要你去死……
这个世界的规律是:美好吸引美好,残缺吸引残缺,如何养育你的孩子才能避免渣或被渣?那就是要给他无条件的爱,无分别的爱,唯有此,他才会真善美,我这里说的真善美,是哭也美不哭也美,是不分享也是好孩子,分享也是好孩子,是退缩也很好,前进也很好,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和相信,是对孩子的一切状态,表示看见允许理解相信。唯有此,你的孩子才会有充足的安全感,才有会树立对自我的高评价,而一个真正自尊自爱的孩子才不会为了爱而屈尊自己,更不会被别人的评价绑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