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用文字来表达前语言表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修饰——南希·麦克威廉斯。
经过简书日更近800天,写作总文字超过160万字写作训练,我基本上打通了对前语言表征的矛盾修饰,我再也不用担心写不出东西来。因为人活在故事里,人活着就需要制造故事,更甚至说每天需要制造不同的故事才能活下去,才能活得更好。
比方说,我从3月1日开始跑步到现在,一开始是三公里,半个月提高到五公里,一个月提高到十公里。但是在漫长的奔跑过程中,总是一个姿势,总是一个呼吸节奏,其实是很乏味的。于是我在跑步的过程中开始观呼吸,像正念一样,我发现当我观呼吸的时候,把注意力都放在呼吸上的时候,跑步时焦虑感减少了,距离十公里目标那个肿胀感减少了,我逐渐的从观呼吸中获得愉悦。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呼吸也挖掘出有意思的细节来,总是用一个呼吸节奏跑其实也很乏味。于是从两吸两呼到三吸三呼的节奏,慢慢再到四吸四呼的节奏,然后再回到三吸三呼,两吸两呼。然后每跑一公里就变换一个呼吸法,或者每个两公里变换一个呼吸法,或者每个三公里变换一个呼吸法。我发现其中充满了乐趣和愉悦。
这就是我在跑步这个主线故事里,运用叙事疗法挖掘出一个关于呼吸节奏的支线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写作是不难的,万物皆可写作;生活是不难的,万事皆可支线挖掘。
说到这个叙事疗法的支线故事,我最近不是在学习叙事疗法吗,我总感觉悟到了那个核心的点,因为它对我是有效的,但我去用的时候不那么顺手,甚至有一些尴尬和不协调。
举例来说,我最近在做咨询,第一次咨询时,我尝试用这个叙事疗法的外化技术,我的判断没有问题,我的步骤也没有问题,但用起来不流畅,甚至有些笨拙。
然后我进行了一下复盘,我发现这个叙事技术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出在哪里呢?是这个来访还没有对咨询师产生足够的信任,还没有完全打开自己。这时候,你试图用这个叙事技术她其实是有些抗拒的。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利用咨询师人格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像是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容器一样,让来访去探索,去整合人格碎片,而不走入来访的投射性认同,进而建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自我对关系灵活的适应性。但来访在接纳咨询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番的人格博弈和试探。当我有了这种复盘之后,我在第二次咨询时,就放下自己咨询师的姿态,我真诚的倾听,如实的反馈就好了。我发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关系更近了,我们的心贴地更近了,我们更了解彼此了。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们坦诚相见,在人格博弈的部分相互影响,最终促成的是人格层面的稳定与坚实。
而在我成长的路上,跟颖杰老师交流的虽然不多,但为数不多的几次交流好像都在点上,卡的死死的,想不成长都难。
印象最深的当属于‘投射性认同’的概念,在学习人格结构时,人家都说我对他人容易投射性认同,我感觉像是在攻击我一样。但颖杰老师一句话的解释“你能投射说明你肚子里有东西,没有东西怎么投射”。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命门,像是激活了主线叙事之外的那个支线故事——我从一个感觉自己情商低的人一下子感受到自己到成了一个博学的人了。从那以后我对‘投射性认同’这个概念算是真切的领悟了。.
昨天在一个群里,一个好朋友发了一段视频,说那老师讲地不错,我打开看了一下,我不是很喜欢那种风格,于是我就关掉视频说自己不是很喜欢那个风格。但好朋友回复说,她一开始也不喜欢,但后来发现她有能力,就喜欢上了。我回复说,你喜欢就行呗。有句话怎么说“凡有言说,必有立场;凡有立场,必有指向”。每个人在说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有一个价值观的。只是有的人直接表达自己,有的人借着说别人的事表达自己。当我这样想的我感觉蛮有意思的。
然后我在群里发了一句领悟:
我发现我有一种巨大的能力,就是很容易相信一个人,然后一直到挖出水来,我对代老师和朱老师都是这样,对过往的我认可的人都是这样,我不容易换赛道。冥冥之中,这成了我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我母亲给我过度互动带来的体验。
我想说什么?我想说,问题的背后藏着资源,主线故事的背后藏着支线故事,我其实是通过写作完成了整合。没有苦难的命运就不会偏科发展,没有偏科发展就不会内心冲突,没有内心冲突就不会学心理学,不学心理学也不会想着去写作,于是一环扣一环的写到了现在。于是,写作变成了常态,成长变成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我想说的是,我的成长自带光芒;其实,你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