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描述过这样一个细节,15岁,我们望着春天笑;30岁,我们看着春天眼泪就会掉。我不老,只是不再年少罢了。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15岁初读,满眼所见皆是沙漠的迷人风景;30岁再读,却莫名发现三毛笔下的诸多生活场景竟真的可以感同身受,生活该是在平淡中寻找激情与快乐。她是真正的生活艺术家。
少年不知愁滋味,唯有满心欢喜
每个人都有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少年时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充满乐趣的少年时期。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少年时,身处校园,周围环境简单,心思单纯,对于事物或者人的喜爱,那是真真的单纯的喜爱啊。
初次读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是在高一,那年是15岁。读这本书,其实也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高中时,学校校门口有一个小店,我想也许每个人的高中也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神奇小店。店不大,不到十平方米,但里面摆放着时下最流行的杂志和小说书籍,有80年代、花火、读者,还有明晓溪、郭敬明、席慕容等作家的小说,每天中午会有很多学生三三两两结伴前来光顾,小小的店一下显得拥挤不堪,我也是那里的常客。
我虽家境不太富裕,但父母对我颇多宽容,财务方面还是比较充裕的,我也因此常常可以在这个小店里买几本书读读。
初读《撒哈拉沙漠》惊奇有之、惊叹有之,三毛是骨头里热爱沙漠。她总是用逼真的拟人手法描述撒哈拉,令人心神往之,以至于我每天下了晚自习之后,便立马跑到寝室捧起书本阅读。
沙漠里究竟有什么呢?撒哈拉有梦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楼,连续平滑温柔得如同女人胴体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风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伸长着手臂嘶叫的仙人掌,千万年前枯干了的河床,黑色的山峦,深蓝到冻住了的长空,满布乱石的荒野……
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过了似的干净,天空是碧蓝的,没有一丝云彩,温柔的沙丘不断地铺展到视线所能及的极限。在这种时候的沙地,总使三毛联想起一个巨大的沉睡女人的胴体,好似还带着轻微的呼吸在起伏着,那么安详沉静而深厚的美丽真是令人近乎疼痛地感动着。
而黄昏时的沙漠,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
那时,同样爱三毛文字的还有我的语文老师。那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只记得她当时跟我提起三毛时,嘴角微微弯起,山葡萄一样的瞳仁,格外黑格外亮,只重复对我说一句,撒哈拉真的很美。
懂得生活最真实的模样,还依旧爱着它
撒哈拉沙漠风沙弥漫,中午的温度可以达到50多度,即使是在屋内也会感受到热浪阵阵袭来。那里生活环境恶劣,精神文明不够发达。我总想着,若是我,是万万不能坚持下去的,离开了现代生活的便利,离开了网络、地铁、电脑,去到如此落后、贫苦的沙漠,总是难以适应的,更别提喜爱了。
在艰苦的撒哈拉沙漠,三毛用精益求精的心情,在沙漠里风花雪月起来。她用捡来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骆驼的头骨“,放在书架上,装饰自己的房子;她和荷西兴奋地一起用棺材外箱做家具;她将林怀民那张黑底白字的”云门舞集“四个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贴在墙上;旧的汽车外胎,也被做成了鸟巢坐垫,以至于客人来了都抢着坐;不同的汽水瓶涂上印第安人的色彩和图案……家,有了说不出的气氛和情调。
甚至三毛有一次,为了让家里多一些绿意,和荷西一起大晚上爬进总督家的矮墙,拼命挖花。被前门的卫兵发现后,将装有植物的塑胶袋放在荷西胸前,两人互抱着跑掉了。这样的生活场景,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呢。
三毛给人治病,荷西每次吓得半死,她却非常胆大,这使得她在附近小有名气。后来,三毛和荷西买了车,接送荷西上下班的途中,三毛会顺路好心的带上路上的行人,听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甚至顺路带过一只羊,这可是非常值得夸耀的事情。
实际上,沙漠里的生活大多数时间是非常平淡和枯燥的。只是因为三毛这个人,而变得非常有趣了呢。
三毛曾这样描述她的生活,”长久被封闭在这只有一条街的小镇上,就好似一个断了腿的人又偏偏住在一个没有出口的巷子里一样的寂寞,千篇一律的日子,没有过分的快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匹的岁月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三毛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一样平淡,也会有枯燥和无聊。生活本就是麻烦的、啰嗦的、无味的、宁静的、平凡的、激情的、向上的、阳光的、快乐的,总之生活是幸福并痛苦的。只是骨子里爱沙漠的三毛,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她很擅长将生活变得有趣,或者说她很愿意往苦咖啡中加糖。
15岁时看《撒哈拉沙漠》,会说一句”沙漠真美“,30岁看这本书,我会感叹一句”三毛真美“,这种美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她是在了解生活本质的情况下,用自己自由的灵魂让沙漠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