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整个剧本的第一感觉就是小空间中的大视野,虽然有时空的跨越,但是整个事件所围绕的核心很突出。虽说篇幅较长,在最开始阅读的时候,人物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梳理,但是人物少,随着文章的深入,故事的展开,慢慢的叙事逻辑也开始丰富条理起来,这当然也是顺其自然的事。这是一开始读剧本的感觉,之后就是看完作者的自述后的感受,对于剧本的了解更加深入。
剧本本身就是大量语言的产物,通过语言搭建起人物关系和时空观。这个剧本仅仅三男一女,四个身份并不复杂的人物串联起来整个故事。每个人的性格通过简单的场景转换,被展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场民国戏与现代戏的跨时空表演,作者的丰富历史积淀让不同时代的文人有了鲜活的生命感,如果说就像作者说的那样,通过大量民国书籍的阅读,找到了那时候文人的特征,可这仅限于构筑外表,内心如何仍然无法立体化,但是作者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将其与人物进行联系,最终呈现出丰富的人物画像。
就像作者后续说的一样,三个人作为三类人的代表,他们有着不同点,要么固执、要么模棱两可、要么趋炎附势,围绕要不要去赴宴的话题,整整讨论了两个时空,看似很无聊,实则很现实,作为知识分子,不愿意委屈承认自己的缺点,极力为自己进行开脱,明明想去却又找各种借口、托词进行自我美化,在作者的笔下,美食、书籍作为高尚的代表被当做一个可以屈服的理由,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既有理由坚持自己,也有借口标榜高尚,同时作者也在后面的介绍中说,这两件事物是在自己的日常中发现,然后和人物进行的连接,这种进入主人公的世界,用主人公的思维模式进行的思考,是可以真的成为当时当地,写出人物的真。
关于文章的结构,作者选择跨时空交错进行年轻与老年的时空进行描述,不论那个时代,对于去不去,去没去,围绕一顿饭的争吵,成为连接的纽带,这种交错感,让小问题变大,让小人物呈现时代的特征。能够从文字的变化里,语言的交流中,行为的表现中反映出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观,也是一个时代的特点。再说场景,最明显的就是茶馆,就像是是老舍笔下的茶馆一样,一个小地方,确实一个社会的缩影,更是那些知识分子杂谈的场所,他不过分高雅,但也不俗气,有着一份不上不下的中性,是谈论政治、工作的最佳选择,所以在茶馆里进行的争论,更有了几分高谈阔论之感。
剧本中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围绕“面子”两字,人物进行的各种针锋相对的辩驳,看似会被怼的哑口无言,但是后面总有一句话接上来,继续争吵,甚至给观者一种就要拼命的感觉,虽然题里说是维护蒋公的面子,实则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一份脸面,即使被揭底仍不肯低头,死撑到底,就是为了一个面子问题。作者在最后也说,人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在自我面前,很少有可能绝对的一面,总会考虑自身问题,就像剧本中的人物,他们面对一种利益的诱惑,坚守是一个问题,但是动摇也是一个问题,当自己的内心出现双向选择时,选一其一放弃其二,看似犹豫,实则有自己的方向,为了给放弃的另一个找合适的借口,还是会竭尽全力的去说服自己,说服他人。
作者将该剧本归类为喜剧,或许是剧本从反反复复的争吵中开始结束整个过程,看似是荒诞不经,让观者看到了某些知识分子在利益诱惑面前的丑态,这种喜剧更多的是让人们反观现实生活,这是来源于现实的历史,只是艺术化放大,但是仍然逃不出生活的写照。就像作者说的,这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悲欢喜乐在不同的时代中被展现出来,不关是固执还是坚守,都有着自己矛盾,说不通的地方,但是也都是真实的人。
三种人,三种性格,但是在语言上又有相似的特点,都在为了面子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观众看来,是强词夺理,但是放到现实生活中谁又不是,如果两个人在某个问题上有较大的争议,会找各种理由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如果自己很想去做一件会被指责的事,也会为了这个意愿找各种合理化的借口,这就是人在维护自己的面子。中国最为一种关系社会,这方面的体现更为明显,各种节假日的礼尚往来,还是在酒桌面前的各种调侃,其实无非是为了自己能够有平等的话语权,而不是被嘲弄的一方。可是这也没有争取错误之分。这是人在后天的环境里潜移默化型塑的。面子还体现在剧本中,是不是要去赴宴展开,去意味着“投敌卖国”,是一种屈服的姿态,可是不去或许又会失去什么,自己又不甘心,这种两难的抉择,在三个人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态度,没有绝对的去与不去,而是附加各种可能化的条件,让自己的选择更具有合理性,也是在给自己找标榜的理由。
在现实中,所谓的两难选择也是这种,选择背后的利益冲突,是对自己内心的考量,对的事或许会违背心意,但是也不能不做,错的事,或许能带来一定的好处,也不一定,也会纠结半天,预期说这是善恶的划分,不如说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揭示,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了一个面子欺骗自己的内心还是为了迎合被人,找寻合理化的理由美化自己。
总的来说,从剧本的研读中,我看到了作者准备的充分,因为人物虽然不属于熟悉的时代,仍然能展现这个时代的特征,是需要进行很多历史资料的收集,也有对于现实生活的观照,其次是这种结构,交错中凸显冲突性,让故事更具有起承转合的波动感,而最后是关于人性的思考,这种面子的维护实则是对于内心的自我探究,善与恶,哪有什么绝对可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