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线上做了断舍离实践营1期和2期两个群的答疑探讨。
首先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坦诚地提出具体疑问一起探讨。
以下是答疑内容的文字记录。
20160824 断舍离8月答疑(1) 20160824 断舍离8月答疑(1) 20160824 断舍离8月答疑(1) 20160824 断舍离8月答疑(1)Q1 近阶段自我成长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做有些事时老是先跳出“我不高兴”,从而会放弃;另外做的大部分事都没真正走心,断舍离也是。不知道该如何突破。
A1:我觉得你的提问当中的关键词是“走心”。
工作不走心,希望团体推动自己断舍离,所以做起来也有点不走心。
我如果直接说教的话,你可能听不进去,可能会有逆反心理。我想问问看你:你工作满意了,会带给你什么?你五类物品都断舍离完了,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生活?
你知道不要什么,那么你知道你要什么吗?我可能会问的有些犀利和直接哦。
另外,工作不满意,这是外在的,希望团体推动自己改变,这也是外在的驱动。靠外在驱动的人,一旦外力消失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失去动力。内在驱动力的人可以持续的为自己加油,就是没有人逼他,没有人管他,他也会去做,而且乐在其中,或者可以苦中作乐。这个内在驱动力,就是首先要知道你要什么,俗称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
举个例子,有一个来访者,她是家庭主妇,她呢,看到其他的妈妈在职场叱咤风云,就特别不甘,想要自己的事业,不过呢,这个妈妈也学过一点育儿知识,她知道孩子很小的时候母亲的陪伴是很重要的,所以她一方面想要去冲事业,一方面又想多陪伴孩子。那个时候的她不想要忙到飞起来的工作,也不想整天呆在家里带孩子,她觉得太无聊了。
后来她有了自己的事业,工作的时候想着孩子,在家的时候想着工作。然后我们就去看她到底最看重什么,最后她自己排了一下,最看重的是家庭关系,所以每当事业和家庭发生冲突的时候,比如她宁愿放弃一些生意去休假陪家人,她就选择照顾家庭多一些,而且她在工作忙不过来的时候,还叫了家人来帮忙,这样她既能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也能做事业了。
不晓得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20160824 断舍离8月答疑(1)
Q2
我的疑问是:断舍离的过程中很少能触及到心灵层面,本身也是个理智型,多数断舍离的结果也是理智选择的结果,所以对情绪没什么触动,这样合理吗?有效果吗?
A2
我们可能听过不少禅师的故事,有些人在修炼成功之前,好像被大师布置任务去砍柴、挑水、扫地等。做这种家务活,,连逻辑理智层次的都够不上,都没讲什么道理,也没有步骤可遵循,更别说触及心灵层面了。怎么会修成正果成佛呢?
当时也觉得得很奇怪。后来我们会发现,后来师傅就让他们抄经书,或者再布置一些任务,比如,你下山办个什么事情,他们在做的过程中就突然明白了什么。
这在心理学上,对应的做法叫认知行为疗法或者叫的训练法。这种方法里面有一种理论叫做A-B-C理论,A 指的是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物品,B是对这件事情/这个人/这个物品的看法,C 是产生的情绪和结果。大概意思就是,通过改变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来改变我们的行为、情绪、结果。同样,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也会逐渐改变他的想法和情绪。
个人认为断舍离的两种方法,针对两种不同的人。理性的人,山下英子的(现在,我);感性的人,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动)。
我们两个群里面就有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比如情感性的人在断舍离的时候可能会触发比较强烈的情绪,比如我自己还有群里的XX、XX、XX都曾经大哭过。还有一些朋友呢他们可能就是按部就班的相对理性的方法去实践,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我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做《海洋之歌》,电影里面的哥哥是根据地图的方式找回家之路,而妹妹是靠吹海螺靠萤火虫引导的方式找到归途。我觉得这还蛮像思考型和情感型的两种做法。
(未完待续)
Helen Zhang
20160824
私人心理咨询,职业规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