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本书讲述的主要内容。
A1、第一部分:寄身于安全的巴勒斯坦,阿摩司的家人为何对动荡的欧洲念念不忘?
小阿摩司出生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家庭,他的家人都从欧洲逃难而来,无法适应生活。
这使得阿摩司,从小也生活在欧洲与耶路撒冷的文化矛盾中,但他慢慢接受了这两种不同文化。
这里并不发达,却曾经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极富历史的厚重。在英国的管理下,耶路撒冷成了一个多种文化交汇的城市。
也许人与人之间算不上友好,却包含了各色人种:追求文化的犹太人、富有教养的英国人、饱受苦难的阿拉伯人。
这里的生活不算丰富,却依然有很多独奏会、舞会、艺术座谈,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在这里交汇,阿摩司慢慢理解了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也许生活就是这样,许多东西我们并不认可,但又必须学会共存。
A2、第二部分:在落后的祖国,人们如何在矛盾中生活。
一、 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来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也渐渐分化,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人大致可以分成4个群体。
1、第一个是拓荒者。他们从事体力劳动,是以色列建国前期,犹太复国主义者所标榜的“希伯来英雄”。
2、拥护犹太复国主义的隶属者。
3 、存在于这片土地上,却表现地游手好闲,不愿建设国家的人。
4、难民。
二、他们摆脱了欧洲的迫害,却并没有被亚洲所接受。这种无家可归的恐惧笼罩着每个犹太家庭。
阿摩司从小被教育要小心翼翼、彬彬有礼。
即使对方举止粗鲁,醉醺醺的,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要冒犯他们,不要和非犹太人争论,更不能惹他们发火;说话时口气要轻,面带微笑,用准确的语言,这样就不会引起误会和指责。
总之,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费尽心机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即使孩子也不能破坏这种印象。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所有人的情感被一点一点扭曲,尊严像铁锈一样被消耗。
A3、第三部分:面对巨大的身份困惑,阿摩司为何与家庭决裂?
母亲离世的时候,阿摩司只有12岁半,离犹太人的成人礼还有半年。
阿摩司知道,母亲死于灵魂深处的忧郁和孤独。但他还是无法接受,把母亲的死归咎于家庭,归咎于他成长的环境。
他要求离开家庭,到基布兹去生活。所谓基布兹,就是由拓荒者在荒野中建立的集体主义农庄。
这个决定也意味着,阿摩司彻底否定了来自欧洲的意识形态,他要全身心地探索自己的犹太身份,完成向以色列人的转变。
父亲理所当然地拒绝了阿摩司。阿摩司随即开始逃课,故意荒废学业;最后父亲拗不过他,阿摩司就这样去到基布兹。
在这里,尽管环境很差,但阿摩司自食其力,耕种他所能承担的土地,这里的所有财产、经济收入都归基布兹集体所有。由于斗争需要,阿摩司甚至作为战士上过战场。
在这个过程中,阿摩司渐渐在劳动中完成了向拓荒者的转变,更进一步接受了犹太文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S、《爱与黑暗的故事》,一部犹太民族史诗,作者是以色列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阿摩司·奥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