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642272/68b63ba95a15865b.png)
有一本书叫《不安的时候,坐下来写》,在台湾译名叫《写作禅》。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听吴伯凡老师的《伯凡时间》才了解的。说实话,就是我现在坐在这里想要大谈特谈这本书的时候,我依然没有翻阅过这本书哪怕一页。以后也不会读。可是何来自信要介绍这本书呢?
吴伯凡老师在节目中对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或者说中心思想和实际操作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经过老师的介绍,我对书中的内容深有同感,虽然没有读过,但是和我自己的写作心得完全符合。我也曾想要购买这本书来仔细阅读,可是最终由于“狂妄自大”的自信,决定按照自己的体会去理解它。
我的理解是:
写作这件事,是对自己内心世界,或是压抑,或是悲苦,或是焦虑,或是烦恼的一种释放。而这样的释放,会让我们心境平和,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幸福感。这是一种直抵内心深处的方法,不一定人人都适用,但你用了,一定受益匪浅。方法极其简单,能识字的人都能很好的掌握这种方法:拿起笔,想到什么写什么。哪怕是你正在书写自己的烦恼,突然脑子想到了晚上那不可口的饭菜,那也不要停下来,把不可口的饭菜也写出来。就这么一直写一直写。你写的文章不需要有任何价值意义,不需要有任何文学修辞,也不需要检查更改什么错别字,即使你脑子里出现疑问说:我是不是应该自己读一下我写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也不要停下,把你的疑问写下来,然后继续让你的笔跟着你的思维走,思维想到一句话,就写一句话,想到一个字,就写一个字。这就么一直写下去,写到你手酸,而此刻你能想到自己手酸,那就一定也要把手酸这件事情写下来。什么时候停下来?写到你在开始写作之前那种心里的不安消除为止。不过你大可放心,你可能坚持不了半个小时就会停笔了。因为这时候你的焦虑已经散去。如果没有,接着写!
我自己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上学那会,我最头痛的就是每周要向老师交一篇作文。每次坐在书桌前,脑子就是一片空白,磨磨蹭蹭半个小时过去了,却才想好一个题目。我想这是由于那时候单纯无烦恼所致吧。可能每周交一篇作文对我来讲是一个烦恼,但由于平时疏于对自己内心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观察,加之文章题目受限,所以蹦不出一个字来。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烦恼越来越多,焦虑感越来越严重。总想找一个调节自己身心的办法。试过很多,但都仅仅是浮皮潦草,走马观花。比如看电影,看完之后一想到现实生活的困境,焦虑感又回来了;或者和三五好友饮酒畅谈,可也总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直到有一次受朋友之托,帮忙给他写一篇论文,题目不限。要知道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动过笔了。碍于情面,在加上他不停的给我戴“高帽”,我也难得有机会坐些来写点东西。
对于我这种既无知识储备,有无文采的理科生,这个的任务可算是难倒我了。写什么?怎么写?两天过去了,还未提笔,朋友就开始不停地催。那时候的感觉就像是自己坐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上,孤单无助,等待救援。没办法,自己揽下的活,哭着也要干完。打开电脑,下载了一个WPS,新建文件,然后对着它发呆。半个小时过去了,我终于用键盘敲下了第一句话:我实在不知道要写什么!紧接着是半小时过去后的第二句:还是随便写吧。既然不能思如泉涌,至少我能做到不停地敲击键盘。于是便有了对这件事情的个人态度和感想,然后是自己生活中的烦恼,接着是身边新近发生的事件,突然!没错就是很突然,我有题目了:《自卑与超越》。这是我前不久所看的阿德勒的著作。何不就这本书谈谈我的看法呢?
后来的事情就是顺利交稿,他又送了我几顶“高帽”,暂且不提。
我在这里不厌其烦地把这件事情记录下来,是想再次说明,当你不停地去把自己头脑中的思想写下来的时候,新的思想,新的灵感才会注入进来。而这股新的力量,不仅足以消除你内心的焦虑,更会给你带来新的活力。这个道理也同样很简单。就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所举的例子:要把新的水注入已经装满水的杯子,首先要把已经在杯子里的水倒掉。想要打出一击重拳,先要把拳头往回收。不停地把自己脑子里的思维写出来,就是为了将自己已有的,杂乱的思绪先清空,让新的,有条理的,赋予智慧的思想注入进来,完成一次思想的革命。
这就是为什么写作这件事,对于排除焦虑这么有效的原因。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没有烦恼,不可能没有压力。当然这样的人或许存在,但他也一定有一种自我调节的方法。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逃脱不了生活悲苦的束缚。那么想要在尘世获得幸福,或许我们应该掌握几种自我调节的办法,而写作,无疑是我目前觉得最方便,最快捷,最简单的方法了。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似乎已经写完了,可是还没有。因为我还没有回答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1.为什么“我手写我心”的方式可以消除我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焦虑?焦虑是由于我们对外界事物充满了不确定性,充满着恐惧,而这种恐惧促使我们大脑中奔涌着大量毫无头绪,毫无方向,随时变化的念头。焦虑和不安并不是针对事件本身而存在,而是由于一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陷入到这种焦虑的状态。是由我们自身思绪的混乱而引起的。
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产生焦虑感的时候,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做出调整和改变,这样再按照新的思路,新的计划,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可能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而要消除内心的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内观。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你越是反抗的东西,它不仅会持续存在,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因此当我们有焦虑感的时候,想要越有意识的抵抗,去排除自己的焦虑,往往适得其反,产生更大的焦虑。而内观,就是一种不去抵抗,允许它存在,并且仔细的去观察它。吴伯凡老师介绍说:所谓“观”,就是不带成见,不带批判,不带抵抗的,像镜子一样如实映现它,听任它的存在而不去干预它,一旦你没有任何反抗干预意志的时候,你尽力想要排除的东西就会奇迹般地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写作这种方式可以消除焦虑的原因。把自己内心的所有想法都写下来,然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烦恼,或者说你所谓的烦恼,焦虑,不安,其实没有你所想的那么严重,并且很容易解决。
2.为什么习作可以带来新的活力和更有智慧的思想?这种思想来自哪里?
我也反复问过这个问题,却苦苦求解不得。或许《写作禅》这本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是我并没有读过。我曾看过一篇论文,讲述了一种哲学上的认识论:不可知论。后来翻阅了一些相关书籍,我也立即成为了不可知论者。虽然这个认识论有时候会比较偏激,但也不无道理。不可知论说:人的认知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简单说一下这个认识论。不可知论认为,我们对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经验而来,是一种总结法。而这种方法建立在人类的感知经验和现象观察上,对于那些人们不能感知的事件,或者说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比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这似乎是真理,可是亿万年之后,由于复杂的天体运行,太阳是否有可能从北方升起呢?人类现在的能力无法计算出来,因此也就不能真正掌握太阳的运行规律。再比如很有名的黑天鹅事件。当所有人都认为天鹅是白色的时候,有人发现了黑天鹅,从而颠覆了所有人的认知。那我们能说天鹅非白即黑吗?万一哪天发现了红天鹅,蓝天鹅呢?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是想用这种说法来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不能确切地知道。这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我自己隐约会有一些答案,但是并不成熟,不能算是我们对待严谨学术的态度,因此不再赘述。或许我们能从心理学的角度解开这个谜题,再或者从宗教方面能有所了解。毕竟印度瑜伽中的冥想,有人脑通天的说法。在这里我想顺便介绍两本书,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一本是托利的《当下的力量》,另外一半是沃尔什的《与神对话》。或许当你读完这两本书的时候,能对“为什么‘我手写我心’可以排除焦虑,获得新的力量?”有一个新的认识。
而我的另一个比较片面的回答是:当我们的大脑进入一种持续的平和状态时,便能激发我们意识深层的智慧之光。这种说法并不具备任何的权威性,只不过在我这里能得到非常明确的肯定罢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捧起《写作禅》这本书来读一读,但是我想,更应该做的是,当我们再次陷入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不妨照这个办法来试一试。不管我们当前面临多么大的困难,正在肩负多么大的悲痛,有多少说不尽的苦闷,只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和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跟着自己的思绪一直写一直写一直写,我相信你也可以见证“奇迹”的发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9642272/8ab03f9d35e0c8b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