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字数:1717字,阅读完大约需要6分钟)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大家好,我是王同学。
三次分配,又叫做第三次分配,这个概念是1990年代由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提出的。所谓第一次分配,指的是个体通过向市场提供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所谓第二次分配,指的是政府把人们从市场取得的收入,用税收政策,社保,转移支付等扶贫政策进行再分配。而第三次分配,指的是富人或者企业完全出于自愿的、相互之间的捐赠和转移收入,比如对公益事业的捐献,这既不属于市场的分配,也不属于政府的分配,而是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
去年,招商银行出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显示,招商银行的理财客户当中,私人银行客户和金葵花理财客户两部分加起来,总人数占全部客户的2%,但是总资产却占到差不多80%。所以大家发现了吗?现在已经不是二八定律了,而是2%的人占据80%,剩下98%的人占20%。虽然说,这只是一家银行数据,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份报告中大致看出一些信息,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很高了。
如果完全以市场为基础,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当中的边际贡献进行分配,这是追求效率的行为,是最快做大蛋糕的方法,但是坏处是必然导致垄断和贫富差距过大,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这篇文章就不细说了。
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zhfu会介入,以行政为基础,通过税收,社会保障来调节社会收入差距,比如,工资高的多交税,工资低一点儿的少交税,工资低于一定标准的不交税,还比如说,即将出来的房产税。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强制性,不追求做大蛋糕,更追求公平,增加社会的可持续性。
很显然,我们长期做下来发现这并不够,不然就不可能体现为招商银行那个报告的数据。我们国家追求的不是金字塔型的收入结构,而是橄榄型的收入结构,追求的是更和谐的社会,而不是被财富割裂的社会。
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在完全自愿(这一点很重要)和道德准则的基础上,向社会捐赠财物或服务。第三次分配基本上就是爱心驱动的,但是可以帮助捐助的企业和个人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内心满足感。比如说,之前鸿星尔克在河南水灾之后因为捐款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
但是,在这里,不逼捐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是第一位的,做大蛋糕永远比如何分蛋糕更重要。
简单总结一下,一次分配主体是市场,二次分配主体是zhfu,三次分配主体是企业。一次分配是按照市场规律原则,二次分配是强制原则,三次分配是自愿原则。
好,下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2021年的时间点提出来?当然,我们知道这件事情其实已经推进了很久了,可是在某一个时间点着重强调是很重要的信息。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化结束了,全世界都增长不动了,当增量越来越难以获得的时候,大家开始想办法如何分蛋糕。资本天生是贪婪的,东部获得财富的人不会想着如何去帮助西部贫穷的人,而是想着如何榨干他们最后一个铜板。这是血淋淋的厮杀,会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导致内部的撕裂,提出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种结果。
还有一个问题,调节收入差距还有其他方法吗?显然不是,全世界范围内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比如说,朝鲜的方法是直接消灭富人,我们肯定不会走这条路。还比如说,北欧那些高福利国家,高福利建立在超高税收的基础之上,在那样的社会里边,工作和不工作没有太大差距,劳动和不劳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没有太大影响,这种社会很容易产生大量懒人,王同学个人不看好。还比如美国,税不是特别高,美联储印钱直接发给大家,疫情期间,每人每月发3000美元,看起来好像穷人一下获得了一笔天上掉下来的红包,穷人富人一样多。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贫富差距继续被拉大了,新货币的创造只会继续推高资产价格,让原有的债务缩水,让银行里的存款贬值,富人进一步拉开了和中低层的差距,显然,美国并不在意这一点。
总之,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全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唯一手段,其他手段还包括,发展高端制造业,打破教育垄断。提出来是一方面,最后还是要看如何落实。
请问,共同富裕是为了提高全民的消费力,进而服务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吗?显然不是,共同富裕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个,我们下篇文章再说。
以上。
自知,重基础,专心致志
王同学
2023.5.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