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这件事

读书这件事

作者: 赵_蓉 | 来源:发表于2020-09-18 19:22 被阅读0次

阅读,就像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跟着一位缺席的老师在学习。只有当我们知道如何去读时,我们才可能真正读懂。
——《如何阅读一本书》

最近围绕“教育目标”这个主题,研读了几本书,再加上自己已经有的基础,逐渐地形成了一些对这个领域的比较完整的认知,也能够回答其它人针对这个领域的提问,获得了读书的自信,才敢说自己读过这些书。

这种感受让我想起大学时候问老师的问题:这一年读了不少书,有些也是很认真看了,写了读后感,但是现在感觉全都忘了,感觉没有吸入什么营养。(这些书多是在这位老师的推荐之下阅读的,是他经过挑选的)老师笑着说:不要着急,会有一天,你会用得上这些知识。

今天拥有这种感受,我认为和学生时代读过一些,这段时间重读了一些,也读了一些新的,还遇到了一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所有这些条件,一起催化出我现在所拥有的这种自信的、很好的感觉。

其实在一本很热门的读书类书籍中,专门研究了读书的四个层次,分别是:
当我们提到读书的时候,所说明的阅读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比较易于阅读的材料。

第一层: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

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如何认识一页中一个个的字,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Pl:猫坐在帽子上
Q:外国文字的障碍

第二层: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的功课,是系统化略读的过程。这本书在谈什么?(类型、架构、章节)
 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的四个主要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 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1、结构笔记
2、概念笔记
3、辩证笔记
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
 略读的习惯养成:
 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 研究目录页,对书的构架概括了解;
 检阅书中附有的索引,如果有的话;
 挑选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的篇章来看;
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随意翻阅,念一两段,有时候连续几页但不要太多;
(第一次阅读难度较大的书,从头至尾读下来,遇到不懂得地方不需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考)

第三层: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

全盘、完整、优质。追寻理解。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读者会抓住一本书,一直读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的为止。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弗兰西斯·培根
书的分类(发挥读者的优势,发现作者如何面对他要处理的问题)
第一阶段:
(1)要知道自己在读哪类书,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开始阅读之前就知道。虚构的?论说性的?实用性?理论性?
实用型:使用手册、道德论述、政治演说【说服你跟随他的建议】
【。。。的技巧、如何。。。】【应当、应该、好、坏、结果、意义】
举例子:P163洛克的书
理论型:历史(纪事)、科学(定律或通则)、哲学
科学家会从他们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哲学家却会以人类的共通性做举证。书的结构、大意,发现作者的意图
(2)(整体性)使用一个单一句子或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以及为什么
(3)(复杂度)将书中重要的章节列举出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构架。
(4)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第二阶段: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判断主旨,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构架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自己的评判。
第三阶段:
(9)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10)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11)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评判的思路:
知识的不足;知识有错误;推理不合逻辑,无法令人信服;分析不够完整。
辅助阅读

第四层: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

在做主题阅读时,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书都谈到的主题。读者借助自己阅读的书籍,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到过的主题分析。


现在,我可以明白,当时【忘记】的原因,是当时的阅读只做到了第二层,也就是只了解了这本书的结构和重要的结论,却没有做到第三层中要求的,与作者达成共识或者针对作者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

达到阅读第三层,要求一个阅读者首先要理解作者写作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结论。如果一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书中大部分的“三段论”,那么离“主题阅读”之路便不会太远。

以我的观点,我们阅读的“质变”点,发生在第二层到第三层的路上。

试想一下,如果我在大学时候,也读了若干本关于“教育目标”的书籍,会不会产生目前的的这种“融会贯通”的状态,我对自己并不自信。那么,如果当时读过的书中,但凡有一本是达到第三层要求的,我便不会全都忘记,因为达到第三层还有一个要求:与自身的认知相结合。

用目标分类的理论去解释的话,达到阅读第三层相当于至少达到了分析内容的层次,而目标分类中分析层次的三个子类别是区别,组织,归因~这正好和上文描述的分析阅读的要求类似。

对一类知识达到分析的层面,意味着你已经能做到读懂文字(第一层)、理解你读到的内容甚至可以应用这些内容做一些事情,比如你可以按照加涅的九段教学法去设计一节课程(第二层次)。但是你无法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因为此刻你获得的知识还没有与你内部的深层次认知相作用。即没有与自身认知相结合。

在读书的第三层次上,你可以区别出作者为什么持有这样的观点,区分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且用自己已有的逻辑去印证或者反驳这种观点,然后将外部的新的认知同化到自己的认知中。同化过程一旦发生,长时记忆就更容易形成,因为关于这本书的观点,你不再只是记忆这一种联结,有更多的突触形成,因此有更多的通路可以帮助你回忆起你曾经读过的书。

第四个层次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主题之下的很多本书,很多种观点,会不停地碰撞,帮助你形成更多新的认知联结。

因此读书这件事,关键在于积累,积跬步,至千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这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ok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