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后记10 | 同样是体验性的学科,看他们如何上

听后记10 | 同样是体验性的学科,看他们如何上

作者: 花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23-05-04 14:39 被阅读0次

听了一节语文课,恰好是古诗学习,感兴趣又能听得懂。

听到中途就心生写一写的念头,因为过程对于我的音乐课有许多相似之处和可借鉴的地方。

首先,教师提问,如何读懂一首诗?

讨论后,大家开始实践自行了解苏轼这首词的大意,再个别学生反馈。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详细解读这首词。

提问,圈出词中写到的景物,说说怎样的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环节有点像我们抓住音乐要素来理解音乐。有学生自己感知到的,也有老师引导关注某些要素。语文从字词入手,音乐从要素着手。

再问,还有哪些春天的诗词?联系学生过去的学习经验。并出示绚烂五彩春景图。

音乐课也有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联系以往学习经验,用已知来理解新知。找到共性与不同,更好地理解作品。

学生作答后,出示新的春景图,国画风格。问,这一幅热闹,拿苏轼的这首是?

图画对比,学生回答。

这里特别赞,语文和音乐都是强调体验,注重审美的学科,我们会不约而同利用美术学科来加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对比图画,瞬间将抽象的变为形象的,可快速感知的。

然后,就词中的“西流”、“黄鸡”展开讨论,理解来龙去脉和含义。

就唯一的“!”谈感受。

就“西流为什么会想到回到少年时代”展开讨论。

这个环节好比音乐课就作品某个突出的特点深入体验。语文通过提问字词,音乐通过动作感知。

体会最后三句苏轼的心境,放大字体呈现,齐声朗读。

诗词含义讨论清楚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使人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首词。音频介绍,请学生按感受。

最后,出示《定风波》,小组讨论两首不同之处,“同一时期,相同与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个性,带着这样的认识配乐朗读。

再出示地图,呈现苏轼被贬的经历,教师总结。

本节语文课就一位诗人的作品进行品读,站在更高视角,站在一个长的时间轴上来看某一个作品,综合作者生平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变化来理解一个时期的一部分作品。

音乐作品的感受更多是从人文角度出发,或者要素特点相似的作品打拢来聆听演唱感受。小学阶段不太会有就某位作曲者的作品综合欣赏。

音乐和语文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强调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偶尔听听其他学科的课,也是挺有收获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后记10 | 同样是体验性的学科,看他们如何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qt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