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

作者: 阿泽的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20-10-27 22:19 被阅读0次

    小城静怡的横亘在川西高原沟壑纵横的峡谷里。

    它只有三条街道,其中有两条是平行几公里后汇聚在一起的。

    小城太小了,街道上的人们都是熟识的,即便只有点头之交彼此也知道是干什么做什么的,如同烙上了小城的印记或携带着小城的味道。任何陌生人的到访都能引起大家的兴趣,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即便是新来的人只要待上一阵子,也就成了小城人。当远离家乡的游子想起阳光普照的小城,都会想起这些鲜活而亲切的面孔。

    记忆中的小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现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铁棚屋。铁皮的四周铁皮的屋顶铁皮的门窗,防晒又防雨,是否冬暖夏凉就不得而知了。正前方开着大大的窗户外面的人一眼就能看尽里面的陈设和货品,里面的人也能通过开阔的视野招揽生意。一旁是门,当然也是铁皮的,如果是小食店,这道门从早到晚都是大开的,迎接着四面八方的食客络绎不绝的走进走出。如果是小卖部这里的铁门就严严实实的关着,绝不允许外人进出。

    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色,铁棚屋在小城一度非常盛行,人行道上过不了多少时日就会凭空多出很多铁棚,有的卖杂货,有的卖特产,有的卖酒水。而我对卖早餐的铁硼屋情有独钟。那时天蒙蒙亮就得去上学,路上行走的只有三三两两背着书包的学生,而路旁的小食店早已做好准备,蒸汽氤氲在铁棚里,从缝隙和窗口寥寥升腾,给冬日里的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温暖。临窗热气腾腾的蒸锅里永远架着一提提的小笼包还能看见大个儿蓬松的白面馒头,轻轻一掰,热气腾腾的馒头里加入一些惨杂着食盐的熟油辣椒,吃进嘴里软绵香辣、口齿生津。而我多数情况下只能看着同行的朋友大快朵颐自己只能吞口水,都怪母亲太过勤快总是在我没有睡醒前就做好了热气腾腾的早饭,让我失去了到小食店吃早餐的机会,所以只要母亲离家几天我是最高兴的,那样我也可以和同学一样兴高采烈的站在铁棚外等着老板送出一屉小笼包,一路走一路品味小笼包葱香油腻的味道,或是来上一个热气腾腾的馒头,中间夹上辣子,心里的喜滋滋远超过胃里的火辣辣。

    那时我家住的远,到学校刚好贯穿整个小城。公路两边都是紧挨着的建筑,或平房或两三层的楼房。其中有很多是政府部门,大门边总会罗列几个木牌,上面就书写着部门的名称。对年少的我们而言所谓的单位就是街道边看见的一个个木牌和一幢幢威严的建筑。

    小城的四季在街道上不是很明显,倒是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能变换出不同的颜色,或是春季青翠欲滴的绿色或是夏季苍茫葱绿的墨绿或是秋季五彩斑斓的彩色或是冬季苍茫阴郁的灰色。小城竭尽所能的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后来我们搬家住到市场的旁边,要经过小城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段,从桥头开始两旁挤满了大大小小的铁棚屋,里面的东西应有尽有,小卖部的窗口时常蹲着喝酒的人,你一口我一口传递着手中的瓷碗,饶有兴致的摆着龙门阵。市场就在这两行不断延伸的铁棚中间,是政府在一片空地上打造的,规模很大。早晨伴着晨曦到小城投资做生意的外地人就用三轮车拖拽着大包小包的货物,将货品一件件摆满挂满属于自己的铺子,然后坐等中午高峰的到来。喧闹的市场、大声谈笑的路人、讨价还价的人们,是我记忆中那条充满稀奇充满诱惑的放学之路。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铁棚屋因为影响城市面貌被取缔,机敏的商人已经找到了新的归宿,在各单位临街的地方将过去的墙打凿出一扇扇的门窗,继续自己的生意。只有铁棚像是被吓跑了,一下子绝迹了,只在地上留下一个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印记,几场大雨后一切印迹也没有了,只在我的记忆里留下它们熟悉亲切的身影。公路两旁的人行道一下宽敞了,也更干净了。

    现在,漂泊多年的我再回到小城,却有了异样的感触。小城早已物是人非。市场不复存在,儿时街道两旁的建筑几乎都原址重建,美丽的高原小城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在一代代小城人的努力下变得更美丽更洁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sf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