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立下 Flag,开启学习《唐诗三百首》计划的第12首,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王维。
老习惯,广查资料进行学习,力求读通读透,然后背诵。这首诗很短小,语言浅显如白话,感觉有些白居易的风格了,很快就熟烂于心了。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你说你郁郁不得志,打算归去居住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我对你的思念就像那无边无际的白云呀,没有尽头。
作者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画家。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诗画皆妙,被后人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东坡则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最擅长的是山水田园诗,这一首虽然是送别诗,但是写得情感真挚、温暖感人,而且诗有尽而意无穷,留给我们无尽的回味。
本诗的内容非常简单,就是饯别朋友时,两个人之间的问答。前四句语言朴实如话,就似朋友之间的闲聊,却又比闲聊更胜一筹。“不得意”一笔带过朋友的失意,多么洒脱简洁。第五句中的“莫复问”却又表现出一种边界感、分寸感,贴心又暖人。
最妙的是这最后一句呀——“白云无尽时”,两个人聊天聊得好好的,突然就戛然而止,转而描写了一片白云无尽的景色。以景代情结束诗句,显得意犹未尽。但是这样可以让读者从描写的景物中,展开想象的空间,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这其实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叫做以景结情。
真是喜欢这种含蓄而开放的写作手法,让整首诗立刻就灵动起来了,达到了言在诗外的效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白云无尽时”也有好多种不同的解读呢。比如说理解为“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比如说理解为“我知道那山中无尽的白云,将给你无限欢愉,驱散你内心的愁闷”;比如说理解为“我对你的思念就像那无边无际的白云呀,没有尽头”……
我最喜欢最后这种理解,它让白云变成了情意的化身。如果我是诗中将要归隐的朋友,那么每当我看到白云的时候,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想到王维这句送别话,心中瞬间充满温暖和柔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种情感美不胜收。
话说回来,虽然我不是王维的朋友,但是读了这首诗,再看到白云飘飘的时候,我就会想到这5个字,想到王维对朋友的情深,心中也一样充满了温暖呢,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这首诗我最喜欢的就是最后的以情结景,这种写作手法其实应用非常广泛,比如说苏东坡那首非常著名的感人肺腑的《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比如说贺方回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如说孟浩然的《归故园作》:“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其实,不但古代诗词,在现代文学中这种写作手法也有很多应用,就比如说金庸大侠在他那著名的、男主角杨过最近名噪一时的《神雕侠侣》全书结尾处,在杨过小龙女二人同郭襄道别并肩下山之后,在郭襄流泪满面之前,竟然宕开一笔,写了那么一句——“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啊啊而鸣”。
也许,我们可以学着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