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作息开始培养孩子的习惯。精力管理是时间管理的基础,如果每天都电量不足,只专注于工具,没有运用,再好的工具也是摆设,专注和高效也会沦为空谈,纸上谈兵。请家长务必在这部分引起重视。
当调整好孩子的作息,保证了充足的运动和睡眠之后。就可以在培养行为习惯上开始下功夫了。培养好习惯,就要了解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呢,不断重复的行为,就形成了习惯。好的行为与不好的行为不断的重复都会成为习惯。人的一生都受到了习惯的影响,绝大部分控制人生的就是习惯。孩子在某种行为上得到满足,就会不断的重复某种习惯。年龄越小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遗憾的是很多的家长在幼年的时候都没有引起重视一言一行对于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影响。
学龄前,因为没有学习的压力,那每时间都很充裕,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模式都是温柔爸妈+萌萌哒宝宝,父母要求不严格。孩子通过撒娇哭闹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上学后因为学业的压力各种竞争,人一着急就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看到哪里不对,喜欢唠叨,父母与孩子的模式就变成唠叨+闭耳神功。仔细去观察一下身边的孩子,你会发现父母每一个要求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已经形成的坏习惯。
要想孩子养成好习惯,要改掉坏习惯,习惯的重塑比习惯的建立更加困难。如果把形成习惯比喻成修大楼,建立新习惯,就好比在空地上建房子。而习惯的重塑就好比是要先拆楼再盖楼。有的父母却忽略了这个拆建也需要工作量。
先拆后建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孩子年龄越大,面临的拆迁工作有更多的困难。所以在对孩子进行重塑习惯的过程当中,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期待。明白这是一个持久但值得去做的过程,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习惯。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是否培养了良好的习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习惯的形成,最大的责任人就是父母。所以在亲子时间管理中,父母榜样的力量是始终排在第一位。身教大于言传,讲多少道理都不如我们家长先去做到。如何你可以陪伴孩子阅读,能够让他更快的跨入阅读障碍。如果可以陪伴孩子运动,那么能够让他更快的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喜爱运动。
比如希望孩子爱上运动,我们可以自己先动起来,然后和孩子分享运动体会,乐趣,同时不放过放学,在家每一次运动的机会,参与各种活动,让她体验运动的乐趣,不断尝试,时机成熟引导。
教育是需要时机的,但找到前提是父母需成为榜样。要放弃全能父母的完美心态。如果你有满脑子的想法,却不能行动的入口,就记录所有的想法再从众多的想法当中找出最重要最需要解决的一项。然后围绕这些内容,找出所有的阻碍。和对应的解决方法,然后围绕这个内容分解成最小的目标单元。投入全家的力量,和孩子一起达成这些目标。
除了榜样的力量之外。习惯的培养和家人的陪伴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家人的陪伴,习惯很难养成。重塑习惯,那就难上加难了。
人类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惰性,畏惧困难的本能。相信每个孩子最开始都有一颗向阳的心。期待自己变得更好,得到父母和身边的人得到认同。只是有时候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在打击中逐渐放弃了自我。以此来保护自己。
如何陪伴?
最重要的是互动式的陪伴,而不是单向的指令。
深度的陪伴对习惯的养成非常的重要。
基础养育:洗衣做饭接送孩子
这些谈不上深度的陪伴。这些和习惯谈不上很多的关系,但是却和家长的注意力有关系。
深度陪伴:
家长和孩子达成共识。
确定明确的规则,
投入精力,参与到孩子的习惯形成当中。
加强互动,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父母的榜样与陪伴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条件。
如何启动定时,养成孩子的习惯。定时既固定时间,固定时间重复行为就会形成习惯。比如养成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在固定时间阅读。五分钟开始即可,当形成习惯,孩子感受到乐趣时,再逐步延长时间。
要注意的是。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窄幅变化的固定时间段。
孩子大了,有很多坏习惯,那么我们也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要形成全面关注,重点突破的原则,从小目标开始。帮助孩子在旧有的坏习惯上一点一点前进。
不做横向比较,不和别人比,教会孩子和昨天的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理解孩子拆解坏习惯的过程当中,好比房子没有拆完,不能期待新房建立的速度,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下一个挑战,逐步突破。一个个解决坏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