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为何物?经济学标准解释是商品交换的产物,是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用来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
货币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货币的形式是猪和陶罐。后来人类对“货币”进行了探索:金属太过沉重、玉石太过稀少、动物不好分割,于是“海贝”便成了曾经流行一时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金属铸币成为官方货币,秦汉有“半两钱”汉代“五铢钱”,唐朝“方孔圆钱”。两宋到明清,开始流行纸币,北宋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到清代,铜钱、纸币都很盛行,至今还有许多人家里藏有乾隆通宝、康熙通宝之类,也被老人挂在孙辈的脖子上用以辟邪。近几年,付款二维码大行其道,纸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从新石器时代的猪,到现在的手机二维码成交,时代改变着人们价值交换的方式。
改变的是形式,金钱的实质从未改变,即商品“价值”。价值二字,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个社会似乎一切都在围绕着“价值”公转。人们出卖自己的使用价值,去获取另一种“价值”,我们工作,出卖的是劳动力、智力、时间,也许有人工作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更广大的普罗大众其实就是简单的“拿钱,办事儿”。而“钱”作为一般等价物,意味着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钱,才能换取想要的物品。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杨志卖刀早已有载。饿了,想买一碗粥,粥2块一碗,可你只有1块8,不吃就要饿死了,你问老板:1块8卖不卖?老板说:不卖。当你老婆想买一个包,包2万,你问柜姐1万8卖不卖,柜姐说:不卖。你老婆说:不买,就离婚。这就是一般等价物的魔力。当你做梦都想要一个物品或服务时,一般等价物的魔力就散发了出来。
之所以人人都喊要搞钱,就是因为他们有想要的或想要守护的东西,而一般等价物,金钱,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愿望。人们赚钱或者为了满足物欲,或者为了成就梦想,或者为了成就他人的梦想。前者可称为“战士”,中间那个是勇士,而后者通常被称为伟人。
钱是如此重要,我们要如何获取它?在某些阶层眼里,可以拿1个亿玩玩,或者给你4个亿你嫁给我吧!对于这些人而言,遍地皆是财富,这由他们手握的资源、眼界、思维方式以及资产本身决定,财富之路已经打通,用钱生钱,“金钱为我服务”。而另一端的人,年收入比不上富人端着的一杯年份红酒,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财富,只知道地里的水稻再不收孩子明年就没有学费了,而这学费的价格还比不上富人家孩子做一次指甲的钱。
这种不平等古已有之,且更为严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在2021年的中国,脱贫攻坚战让更多的贫困地区、贫困户渐渐走出“贫困阴霾”,作为中国人我们期待民族的复兴与繁荣。金钱的获取,靠自身的价值,也即你能创造多少价值决定,价值决定身价,这是赚钱的底层逻辑。
重要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它带来的附加值,比如身份、地位、荣耀感、购买力、抗风险的能力等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爱上”金钱,这由个人价值观和使命感决定,一定有什么东西的重量大过于金钱及其附加值,才会选此弃彼。当然也有人天性如此,爱美人不爱江山。
1990年,习总书记写下一首词,为了纪念兰考县的好书记焦裕禄: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
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
百姓谁不爱好官?
把泪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
死也沙丘,
父老生死系。
暮雪朝霜,
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
思君夜夜,
肝胆长如洗。
路漫漫其修远矣,
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遂了平生意。
绿我涓滴,
会它千顷澄碧。
焦裕禄为官一任,两袖清风,不是没有赚钱机会,非是不能,乃是不为。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袁隆平先生,他的水稻1973年培育成功1976年推广,假如将成果申请专利,他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而他却选择了无偿分享,在他眼中,让世界人民不再挨饿胜过自己腰缠万贯。桥梁专家茅以升、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等等,皆是如此。
把大我放在小我之上,专注一事,不慕繁华,守住清贫,不理喧嚣,方成国之大器。而一些慈善家一旦赚了钱,便会回报社会,所谓厚德载物应是如此。
钱为何物?它既是经济学中的一般等价物,又是实现愿望的媒介。它既可以重过情谊生命,也能轻如鸿毛。有人用它扶危救难,也有人用它打破法律与道德底线。归根到底,钱为何物,由人类自己定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