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于仲达《北大偷学记》有感

读于仲达《北大偷学记》有感

作者: 清欢徊年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15:44 被阅读0次

    据说,斯文不如扫地;据说,师道不再尊严;

    据说,北大没有秘籍;据说,大师只是传说;

    那么,一介布衣,三年偷学,能否取得真经?

          《北大偷学记》讲述了民间学者于仲达的三年北大旁听收获。偷学18位北大名师,钱理群、陈平原、陈晓明、李零、何怀宏、周学农、朱良志、楼宇烈、叶曼、吴晓东、圣玄法师、陈鼓应、王博、杨立华、吴玉萍、曹文轩、孙郁、高远东——练就学术上的18般武艺。

            作为一名70后出生,中文系毕业的民间学者,于仲达先生于2007——2011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旁听学习。先后从事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基督教文学研究、佛学研究。从书中处处可见于先生对于鲁迅先生的挚爱之情,而书中所描述的几位北大中文系名师也大都是宗教、哲学以及文学方面的,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前辈,如人文学者钱理群、儿童小说作家曹文轩以及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等等。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篇随堂笔记,既有相关教授讲师的性格描述及人格魅力展现,又有其经典代表课程的讲解,在摘录名师随堂语录的同时,对于课程内容加以自己的理解,并提出欣赏和持不同观点地方和原因。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是值得夸赞的,但是也有我不太喜欢的地方。首先,作者是一个资深的鲁迅研究者,在业界有一定的声誉,但是这也导致了文中无处不在的对于鲁迅作品以及人格的剖析,且感情倾向强烈明显,整本书下来还真有点洗脑的感觉(虽然有些说法我还是很赞同的)。其次,作者在哲学及佛学方面的学习使他的一些言辞有些“空”,很像镀了金的“心灵鸡汤”。那种“大欢喜、大悲悯、大痛楚、大光辉”的反复解释有点繁复。再者,作者对于书中提及的几位北大名师都有自己的一定见解和看法,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但是对于读者,一个对这些名师毫无了解的人,这样透彻的剖析显得有点“虚”。褒也罢,贬也罢,读者无法用自己的体验加以衡量判断,最终也只是当做睡前读物一眼即过而已,而这是对作者,对书籍,也是对于读者的损失。

            当然,书中还是有很多可以吸收之处的。其中几位名师对于孔子和庄子的评价就让我很惊喜。李零先生如是评价孔子:“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毁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提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他是死在自己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见了知识分子的宿命。”而王博先生眼中的庄子是这样的:“一些研究庄子的学者总是过分强调庄子很达观、很逍遥、很飘逸,但王博先生指出,庄子不是无根的没心没肺的逍遥,他的体验是建立在对世界的通透的认识之上——庄子逍遥的背后是无奈、凄凉、沉重,甚至痛苦。在王博先生看来,庄子的心情可以说是始于无奈而终于逍遥,但终于还是没有摆脱无奈。看不到无奈是肤浅的,而看不到逍遥是庸俗的。只看到无奈的人是沉重的,只看到逍遥的人是没心没肺的。正是在无奈与逍遥之间,在不得已和自在之间,生活的真相才向我们呈现,庄子哲学才体现出它的厚重与深刻。”

            还有孙郁先生对于周作人先生恬静超然,默默品尝人生苦涩的处世态度的分析:“周作人先生放弃了启蒙者那种肆意妄谈“高谈阔论”的姿态以后,回归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对心灵的养护,晚年逐渐向往平和敦厚稳重的隐士生活。周作人作文重视生活趣味,即寄闲情雅兴于身边微小事物,倾注感情,让其成为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也有民俗趣味,对神话、童话、民歌、民谣、风俗、故事都有兴趣。他把生活趣味称为雅趣,打上了浓重的士大夫文人印记。他不仅时时回忆、讲述种种悠闲的生活,更将这种悠闲的生活加以审美的情趣。“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他在《喝茶》中写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徘徊,放弃了早期“同情下层人民向往社会主义”为特征的人道主义,保留了“尊重个性独立与自由”的个人本位主义思想,最后终于有了“自己的园地”。1928年他宣称要“闭门读书”,使思想界一片哗然。后来他在《十字街头的塔》中再一次表明心志:“最好还是坐在角楼上,喝过两斤黄酒,望着马路吆喝几声以出胸中闷声,不高兴时便关上楼窗临写自己的九成宫,多么自由而且写意。”他本来生性平和,放弃了浮躁凌厉的斗争气息,反而使他轻松了许多。他竭力使自己沉浸在“雨天”般阴沉的清冷境地,陷入怀旧的情思之中,在那里他找到了心仪已久的理智与平和。这样他仿佛又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自我。但是闭门读书也不过是周作人的理想而已。他毕竟生活在乱世之中,他自己也并非要真的不问世事,他是“街之子”,就连建安生立命之所也要建在十字街头。”

            最后,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毕竟一位北大的旁听生收获如此,可以想见燕园的宏大与丰富。北大教授思想性的思考与批判,把持的标准是“精神世界的生命主体的人文关怀与精神安顿”。即使不能坐在北大的课堂里亲身体验一回,读书解渴也未尝不可。正好比“未名湖水清兮,可以洗吾耳;未名湖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于仲达《北大偷学记》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ou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