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古代文学家中最有意思的一位。
林语堂先生用耶稣的话评价他:
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
他是学霸,也是吃货兼逗逼,朋友粉丝一大堆;他直爽敢言,树大招风,敌人也一大堆。一生坎坎坷坷, 做过皇帝秘书,也做过饥饿农夫。上过金銮殿,下过大监狱。
无论怎样,他都会寻找乐趣,对消沉坚决说NO。
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人,我特想大喊一声:好想穿越与你做朋友!发自肺腑的!
1
学霸级人物,深受大咖和皇帝青睐
年轻时候的苏东坡还不是苏东坡,他是才气爆棚的苏轼。
1057年,20岁的苏轼去京城考试,主考官是文坛大咖欧阳修,当时看到他卷子激动得不行:
哎呀,这小子写的文,厉害厉害,看的我都出汗了,以后肯定比我牛,老夫应该避让,让他赶紧出人头地。
本来欧阳老师要给第一名的,但因为阅卷时匿名,以为这么好的文章肯定是自己学生曾巩所写,为避嫌给第二名,结果闹了个大乌龙。
1061年朝廷举行制科考试。
好比之前是高考,苏轼考入了清华,这次是清华里考博士后。
皇帝直接选拔尖子中的尖子为朝廷效力,还不是年年有,难得开一场。
这种高端考试难度特等,人才万里挑一。
然而26岁的苏轼是如何被评价的?
当时皇帝宋仁宗主持完考试后,回宫开心的对老婆曹皇后说:
吾今日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这两人一个是苏轼,一个是他弟苏辙。
就这样,苏轼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2
官场沉浮,坚持原则从“民”出发
北宋中后期,国家贫弱,总被旁边的辽国、西夏欺负。
当时在位的宋神宗是有想法的一个皇帝,他要改革,国家变富强。有个叫王安石的同样有此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变法开始。
而以司马光为头的守旧派坚决反对。
这新旧两派之争逐渐成为愈演愈烈的党派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苏轼两派都不是,谁对老百姓好,他就支持谁。
新党主导时,王安石暴风骤雨般推行新法,不考虑具体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青苗法,本意是好的。
百姓缺粮时,可向官府借贷,等谷熟后还官。像现在的信用卡,先用再还,理念是先进的。
这样不仅百姓避免饥饿,暂缓困难,官府利用余粮换取利息,充盈国库。
但缺陷是利息太高,要20%,很多农户借贷后没能力偿还。
那不借不就好了吗?
可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自愿借贷变成了强制借贷,不少百姓还不起就卖田卖妻女,甚至上吊自杀。
苏轼看不得百姓如此惨状,上朝直言反对,新党一看,你是司马光那边的,滚。
政治风云变幻,之后旧党重掌主导权,推翻一切变革新法,不管有利还是不利,统统恢复旧制。
因之前苏轼反对新法,旧党以为他是自己人,又火箭般速度把他提拔。
可他认为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利国利民的就得保留,甚至不惜得罪有多年交情的长辈司马光。
哪知固执的司马光完全听不进去,气的苏轼回家直呼“司马牛”。
这下好了,旧党一看,好么,你反对我们,滚。
就这样在新旧党势力交替中,两边都看他不顺眼,他也就被不断贬谪,还差点丢了小命。
做官40年,33年被贬谪流放。
在其位谋其职,尽管感到政治残酷,在党争的漩涡中感到心累,但他还是凭着对国家的忠心,对百姓的挂心,说出做出自己认为对的事。
明知对自己不利,还是仗义执言。
明知可以世故,但他拒绝世故。
心如明月,坦荡荡君子也。
3
做大官不耍大牌,为人幽默宽厚,替他人着想
苏轼为人坦率,没架子,也也没啥心机,很多人仰慕他,喜欢他,朋友弟子很多。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苏门四学士”,晁补之、黄庭坚、秦观、张耒。
加上陈师道、李廌,并称“苏门六君子”。
这几人也是才华横溢,苏轼与他们亦师亦友,在京城做大官时,经常与他们往来,一起谈笑风生,毫无架子。
黄庭坚只比他小九岁,两人关系有点像现在的“好基友”,比其他师生更没长幼边界。
书法上并称“苏黄”的两人,一个字体扁,一个字体瘦,时不常互相斗嘴嘲讽。
苏:你的字怎么跟“树梢挂蛇”似的
黄:你的字才像“石压蛤蟆”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台北故宫藏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晁补之比他小将近二十岁,年轻气盛,写文章也带着点太大的劲儿。
苏轼想提示一下,又怕他受打击,于是让黄庭坚出面,作为晁补之同辈同学,两人更好沟通不尴尬。
六人之中李廌家最困难,苏轼就时常接济他,后来离开京城前送了他一匹朝廷赏赐的马。
考虑到李廌家穷,肯定会把马卖掉。
为了帮学生保留自尊,这位细心的老师特地附一张说明纸条,道明马的来源,如果被卖是因主人另得更好的宝马(而不是因为贫困才卖)
除了对学生好,他对曾经的敌人也是一笑泯恩仇。
有个关过苏轼的狱卒,当时对他不太好,后来又碰到重新发达的这位先生,心下紧张,怕被报复,而苏轼轻松的讲了一个笑话,消除狱卒的害怕。
就算是作为政敌的王安石,后来也成了交心的朋友,两人差点同住金陵。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就因为这些体现美好品格的小事,从而成就了苏轼这个人和他的艺术。
4
聪明善良,深受百姓爱戴
如果说在京城水深火热的日子让他煎熬,那么外放做地方官的日子,反而让他真正发挥了才能。
他去过的地方好事做了一箩筐。
离任时,百姓无一不舍,纷纷夹道相送,感激这位有才有德的父母官。
徐州抗洪
苏轼刚到徐州上任,黄河决口,天降暴雨,眼见着洪水就要淹没徐州城。
城里百姓惶恐不安,纷纷要离开避难。
为安稳民心,他首当其冲不眠不休领导抗洪,加固城墙,百姓见市长如此有决心也就逐渐安定下来。
接着他又跑到皇帝直接统帅的禁军营地求援。
本来地方官无权调动,但禁军首领看他为抗洪面容憔悴,为百姓风雨奔波,大受感动。
非常时期非常办法,于是命部下随苏市长一同抗洪。
就这样坚守了七十余天,每日每夜苏轼都不敢懈怠,围困徐州的洪水才退去。
之后他还向朝廷请命拨款兴修水利,有利百姓的事能多干一件是一件。
重塑西湖
苏轼在杭州做过两次长官,对这地方有着深厚感情。55岁第二次外放杭州的时候,西湖因他变得更美。
当时的西湖淤泥积堵,水草丛生,湖面越来越小,除了影响美观,还造成了百姓的饮水、运输、灌溉等民生问题。
苏轼接到百姓反映之后,立即着手解决。
先是想法凑足经费,再寻求人力支援和技术资源,每天都奋战在工作第一线,终于清理出了堵塞的水草淤泥。
可是这么多废物往哪儿去又成了难题。在他的冥思苦想下,终于想出了个废物利用两全其美的办法。
西湖水面占地很大,从南到北要绕三十多里地,往来非常不便。
他把那些淤泥从南到北建了一条长堤,种上柳树花草修上凉亭,一边加固长提一边供人游玩,不仅方便了交通,又让西湖多了一道美景——苏堤春晓。
为了防止西湖重新堵塞,他把易长水草的湖面租给农户种菱角。
政府可以收租金,农户卖菱角挣钱,水面还因种菱角而清除水草,简直是个一石三鸟的好办法。
他规定农户不能越界,在界限上建了三座小石塔做标记。
这块地方就成了日后另一处著名景点:三潭印月。
这样聪明又干实事的官员,哪个百姓不感激不爱戴呢?
除了这些,我们的苏先生还是个悲天悯人的大善人。
在密州当官时,我们只知道他留了两首千古流传的诗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水调歌头》。
我们不知道他还做了很多好事实事。
密州是个多事之地,经济不好,天灾人祸,很多人家都会将养不起的婴儿弃之荒野。苏轼巡行时常看到这些被遗弃的婴儿,很是揪心难过,边走边“泪洒循城拾弃孩”。
他专门筹措经费,告知百姓,谁愿意领养孩子,就由政府每月给六斗米。尽他最大能力保全这些幼小的生命,让人善待他们。
想起最近新闻上很多遗弃虐待孩子的人,利用生病孩子筹善款不给治疗的人,你们真应该好好反省自己,连个陌生人都不如,你们配做父母吗?好好向苏先生学习吧!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苏轼为我们提供了工作态度的范本,以出世态度做入世事情, 积极面对,尽力而为。
5
生活给予挫折,他把挫折酿成美酒
苏轼性格直爽,有话就说不吐不快,加上才气盛名,必会树大招风,招来陷害。
晚年他曾写诗自嘲: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三个地方就是他被贬谪的主要所在地,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远。
京城:开封 北宋流放海南罪刑仅次于问斩从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开始,苏轼就进入了流离奔波的日子,同时也成就了另一个更厉害的人:苏东坡。
王安石带头的新党执政时期,因苏轼反对新法,有人就想方设法整他。
比如王安石门生李定,比如嫉妒他才能的沈括(对,就是那个写《梦溪笔谈》的沈括)。
找不出苏轼政绩上的缺点,就从他诗词文章里下手,歪曲本意。
本来对朋友感慨生活的诗词到了宋神宗耳朵里,变成讽刺朝廷、对皇上不敬的意思。
宋神宗虽然爱才,也遭不住如此吹风。
就这样44岁的苏轼被抓入了御史台监狱。
因御史台周围遍植柏树,乌鸦很多,又被称乌台。人们戏称御史们为乌鸦嘴,此案也被称为“乌台诗案”。
一共一百三十多天,打骂侮辱审讯轮番上阵。
隔壁牢房的大臣苏颂曾描述过里面的情形: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
苏轼受到了精神和生理的双重折磨,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安排后事。
此时苏轼的人品和才能发挥巨大作用。
粉丝们为他说话,朋友弟子们帮他上书,老臣长辈们帮他疏通。
就连宋神宗的奶奶太皇太后曹氏都帮他说话,她还记得老公宋仁宗对她说的“为子孙得太平宰相”——苏家兄弟啊。
多方努力之下,苏轼出狱,以戴罪之身流放黄州。
前途渺茫,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诗酒,一大家子吃饭都成了问题。
起初也非常痛苦。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残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他开始反思自己,总结自己,去寺庙找僧人聊天,从佛经中寻找人生智慧。到后面慢慢的想通了。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有什么大不了,退隐江湖过田园生活去,没有钱去挣,没有朋友就去找,没有诗酒自己做。
物质虽贫乏心却不潦倒。
眼前吃饭最要紧,他向政府申请了一块田,开始变为老农种地。
这块地位于城东的山坡上,于是给地起名“东坡”,给自己又起名“东坡居士”。
大学霸苏轼自此转变为具有更大智慧的人——苏东坡。
苏东坡种了叫“东坡”地,盖了名为“雪堂”的房子,种上花花草草,嘿,生活还是可以过惬意的嘛。
除了种地盖房,东坡先生对吃还有着巨大的热情,一有空就研究酿酒,研究美食。
黄州当地人不爱吃猪肉,所以价钱便宜,一不小心他就发明了流传至今的美食“东坡肉”,还赋诗一首:
《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瞧瞧,这就是吃货的觉悟啊~
基本生活有着落了,精神生活也该丰富丰富。
因之前蹲大狱,很多人怕受牵连,断了联系,没关系,那就去结交新朋友。
他经常去邻居家串门,找当地人聊天。
东坡先生为人爽快可亲,看谁都特别好,很快又有了新的平民朋友。
加上常去看他的老朋友“河东狮吼”出名的陈季常,跟随而来的超级粉丝马梦德,当地官员徐大受,很快,雪堂里又变得热闹起来。
正如他自己所说: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除了自己的生活,他还力所能及做其他有意义的事,位卑不敢忘忧民。
黄州隔壁,岳州鄂州一带,因没有节育措施和经济限制,普通人家把刚生下来又养不起的婴儿放水中溺死,女孩尤其多。
苏东坡听到此恶俗十分忧心,他写信给官员朋友,希望肃正法律,杜绝恶行,同时希望政府给予经济支持。
还跟好友组织“育儿会”,从本已微薄的积蓄中带头募捐,向富户劝捐,拜访贫困家庭让他们不要舍弃自己孩子。
他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
在这样的境遇中,苏东坡创作了文学上的高峰,他钻研学习,著书立说,完成了前后赤壁赋和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也是他对人生释然和豪放的态度: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在后来条件越来越差的惠州(59岁)和儋州(62岁),他都用这种乐观超然的态度,度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岁月。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里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他智慧、幽默、慈悲,有着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的性格和情感,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66
如果可以穿越,我想象着穿越到他第一次被贬时的黄州,作为朋友跟他一起去买田。
路上突然下大雨,众人躲雨天又晴了,慌乱之际,耳边听到潇洒的他在吟诵那首熟悉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经典咏流传纯享版:黄绮珊《定风波》_综艺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
苏东坡是一个非常特别得诗人,寥寥几句都道不出他魅力的十分之一,所以推荐大家看几本书:
1、林语堂 《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文笔和评论都很犀利透彻
2、祝勇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书内有大量图片,更加直观
3、陈鹏 《苏东坡传》,排版字体舒服,阅读轻松,内容详细好理解
如果实在不想看书,那就看《百家讲坛》康震教授讲述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篇吧,我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爱上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