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让我听一盘歌带。他知道我对流行歌曲的冷淡,因为他曾不止一次向我介绍在年轻人中风靡一时的歌子。除了一两首之外,我听过之后只是淡淡的一笑了之。流行歌曲是现在的年轻人的倾诉,而我与这些歌子之间横亘着二十年的岁月,这意味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和两种不同的精神历程。我及我们那一代人的青春往事已很少有人提及。我不大相信自己对现在娇嫩得有点发嗲的少男少女们的理解。偶尔我会感到困窘,那是他们将青春放肆地挥霍的时候,我能听到从心底隐约响起的一阵喑哑而苍老的声音,仿佛在追述一个并不动听且十分邈远的故事。我从来不曾把这个故事讲出来,而且“我们的心事没有语言”,实在是也不知道该怎样说。但这样的经历同时使我明白,自己生命中原本最该有光彩的一段已经无声地流逝。我们那时有很多歌,我们曾满怀豪情甚至泪流满面地唱过,但我们从来没有一首我们的歌曲。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一代没有自己歌声的青年,我们的灵魂怎能不粗砺呢?我们以什么去理解那些充满了稚嫩的伤感的歌曲呢?但我还是带上耳机,听到了那首《同桌的你》: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刹那间,我仿佛被突如其来的打击惊呆,心里某个柔软的部位第一次被一只手触碰到,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心酸与忧伤。此刻,我依然面露微笑,装出对这样的歌子或者这样浅薄的感伤不以为然的表情,而心里已经是泪雨纷纷。
我不明白一个简单的关于“明天”和“昨天”的追问,为什么会勾起自己的满腹心事。
那是因为失去,而且失去得不留一点痕迹。甚至连我们(我及我的同代人)自己都已经忘记的青春往事中曾经存在过令人忧伤的浪漫的温情。这首歌子使被我忘记的那种心境的旋律让我穿过了二十年的岁月,将记忆的碎片重新聚拢。
被聚拢的碎片也是碎片。我实在无法重新想起那个“同桌的你”确切影像。此时此刻的我脑子里没有一点具体的形象,只有一种百感交集的心境追随着简朴的旋律回荡不已,我似乎隐隐约约地把握到了那简朴中的丰富与充盈。这令我十分惊讶。我记忆中的昔日的时光原是一派荒凉,正如自己忧郁而阴沉的神情,哪里来的这脉脉柔情?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
我不清楚“借半块橡皮”的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但我又相信它确实发生过。因为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这其中包含的全部意义。甚至类似细节中隐藏的每一点微妙的感触都历历在目。还有那些“信”和“日记”,在单调苍凉的日子里确曾浸润过我的心灵,让我懂得生活在被种种神圣的词句解释之后还有另一种意义。只是这样的醒悟还来不及清晰成语言便被榨干了全部水份,它们来不及变成一首歌子便迅速地枯萎了,便永远地被“丢在风里”。时至今日,我仍然不能唱出一首《同桌的你》,而只能可怜巴巴地从别人的歌声中找到一点零碎模糊的回忆。这就足以说明,我或者说我们的人生体验在某些方面是多么的稀薄和干枯。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会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该远去的确实已经远去,包括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过的“同桌的你”。或许差别仅在于,当我一次又一次被这首歌子感动着的时候,也仍然没有如歌中反复吟唱的那样,忧伤地一遍又一遍地追问“你”的下落。悲剧不仅在于我们不曾有过自己的歌曲,更在于我们不懂忧伤。因此,这首歌子与其说是让我感伤,不如说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悲凉。
这悲凉应该是有力度的。它并不值得骄傲,是残缺使它显得突出,并成为我的人生基调。在这首歌子被继续传唱的时候,我会仍旧面无表情的听着,将它勾起的诸般滋味当成生疏的抚摸,却不会让它过久地在心头徘徊。我和我的同代人早已学会了勇敢地面对,包括面对我们没有歌曲的青春往事。
写于上世纪90年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