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出去,总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闭门造车造不出新颖,关门教学更是容易固步自封。
这次学习中原,每位专家都以新课标为准,指向表达。他们的课堂除了教参,还有自己的思考,对教材的思考,对语文的探索。
语文课教什么?不仅仅是教给他们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运用,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而现在的教师不仅仅是这些身份,还应该是课程场景重构师和学习设计者。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习的“机器”,还要让他们成为一个辩论家,创造家,让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表达,真正成为一个国家需要的人才。
之前对课标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如何践行,如何实现目标是一直困惑我的问题,这两天的学习,让我豁然开朗,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语文课千变万化不离其宗,朗读是重中之重,无论哪位专家老师,都是将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从朗读中对文本有所悟,有所思。
学生一读就懂得不用讲,讲了也不懂的也不用讲,要讲的是什么,就是一讲他们就能懂的,仅仅是知识性的知识吗?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教师也就太狭隘了。
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主题,一个目标,之前的教学设计总是设计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节课如果三个目标全部实现,每个环节也就走马观花,看似完整,学生却收获颇少。这与国家的核心素养要求相差甚远。
教师备课,备的不仅仅是课本,教参,还有学生的知识能力,授课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讲课的老师六十多的大有人在,但是他们的课堂却紧跟时代,很有现代社会信息,他们很注重学生的阅读量,一节课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同类文章的一次探究,一次能力提升的机会。
这次学习,虽累但值得,累的是身体,丰盈的是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