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是美籍驻京记者何伟的公路漫游记,以他沿途所见的人和事,向我们描绘了1978年改革以来我们生活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
几年前,我沿着长城废墟进行了第一次长途自驾游,一段段长城经过的农村正在逐渐逝去。我在三岔找到了一个家,因为我很想建立起跟现代农村的某种联系。到了浙江,我思考的则是未来。
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目睹的是沿途的衰败和过去生活的落寞,这里虽然有安寺村、宁鲁堡等带着深深历史烙印的村子,却逃不过被人抛弃的命运;这里的乡村依旧朴素,陌生人可以受到毫不犹豫的欢迎和信任,但能看到的只有老年人、残疾人,还有年龄很小的孩子;这里的命运仿佛已经天注定,就像是黄土高原上永远不会被种上树的坑,存在成了一种象征。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自己的根,我们该何去何从。
往返于各地与三岔村的几年,我们看到的是改革浪潮下发生巨变的乡村,尤其是魏子淇一家由农而工而商而政的转变,却正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缩影。在这个缩影里我们随着快速地变化着世界不断向前,以致都已经忘了去思考:
“如果一切变化太快,人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江红说,“回过头去看看1949年以来的历史发展,政策总是改来改去。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们觉得时机来了——那你就得抓住这个机会,因为它可能又持续不了多久。对于发展,人们已经惯于持那种短视的观点。”
我们没有去考虑:村里人是否就要比城市人谦卑和谨慎;我们的孩子是否已经变成了一种非常畸形的中心人物;我们的农村逻辑是否还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完成毫无关联的学习内容重要,还是身体健康多锻炼重要……时代的步伐太快,以致我们都迫不及待地跟随,而忘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最后部分,则是作者在东南沿海的见闻。这里,是我们工业发展的排头兵,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也是我们未来的走向。这里的农田迅速消失,这里的工厂、工业园比比皆是,这里到处充斥着外来的打工者、创业者。虽然改革以来,民企、国企、外资,围绕着财富、权力、成长空间等等要素不断进行着博弈、妥协与交融,而民企也是顶住了国企和外资两大资本集团的压力,从昨日的边缘游走,渐渐演变成了今日的三足鼎立,但我们依旧要问,什么时候,才会“‘供养’成明日经典”?《寻路中国》里记录了丽水工业园区一家胸罩肩带调节环生产企业的筹建、安装、投产、搬迁以及厂里工人的对话、观察,我们看到的是开发的盲目无序、发展过度,资本的冷血逐利、本末倒置,以及劳动与劳动者疏离。尤其是人的空洞化,以及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查尔斯•汉迪提出的“空雨衣”悲剧。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那些我们司空见惯到视而不见的种种,被作者以细致入微的观察,深入腹地的游走和坦率、尊重以及不动声色的幽默所记录下来,看时虽会会心一笑:形式主义的驾照考题、官员对字数的深入把握、“用词简单,却很有力度,极尽直白,却令人费解”的各种口号……但之后,却是需要我们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一次重新的诊治:哪些病灶已经无可救药,哪些伤口还有被割去治愈的可能。我们只有了解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才能避免自己陷入诅咒的恶毒,才能清醒真正的缘由。
了解这里,理解这里,然后改变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