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赢家的诅咒
美国一元纸币背后,是个未完工的金字塔图案,图案却像预言,让美国的一些老牌龙头企业始终走在半山腰。初期发展的很快,中期却卡在“核心竞争力上”,转型转不动,结果终究还是徘徊在原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与对手竞争的基础,核心的事业稳定了,才能建立竞争优势,就像大树的树根,核心业务是树干,新业务则像延伸的枝叶。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扎根不深,就不会稳固,新事业也难枝繁叶茂、健康茁壮。
但如果企业只有单一核心竞争力,却忽视环境变化、核心竞争力不再进化,也会导致树根逐渐薄弱,新事业发展乏力,失败的机率也较大。自然环境经历数十亿年变化,整个自然界的生存资源在总数上却是有限的,因此适者生存是必然的,只有能够适应、成功进化的物种才能存活下来,所以企业不能以既有的核心竞争力为满足,必须经常检视环境变化,才能长久称英雄。
有些企业,在几十年前,它是老大,但科技产业轴线翻转到了现在,这些“老大们”却没有赶上,落后一大截的它们有能力扭转局势吗?
1.“沃尔玛”
以压缩成本著称的沃尔玛尽管拥有强大的先发优势,但原有的低价商业模式碰到现代电子商务破坏式创新,二十年来也在转型路上跌跌撞撞,难以维系过往优势。
在亚马逊刚崛起的前十年,沃尔玛应变非常缓慢;近十年,电子商务威胁日益明显,为了应对亚马逊的崛起,沃尔玛在转型上不断地投注大量资源,迄今已至少收购了二十六家不同的科技或电商新创。比如,透过监控社群媒体发展进行精准营销的Kosmix;电商Jet.com,及智慧物流与电子支付领域的公司等。
但即便是如此频繁的并购,沃尔玛的电子商务才全美占第三,只有亚马逊市占率的十分之一,沃尔玛像被蒙住了眼睛推磨的驴子,以为自己在一直往前走,其实只是一直在原地打转。拼死拼活,也才只能是维持基本的运营而已。
2.“高盛”
曾是华尔街金字招牌的高盛,从2017年起其核心部门:FICC(固定收益、货币与商品部门)就出现了首次季亏损。高盛的落后反映了金融环境的变化,但这并非一夕发生。早在金融海啸后,投资银行业务遭重创,很多业者就选择了毅然转型,比如摩根士丹利。
原本承销业务是摩根士丹利的主要营收,金融海啸后它便开始转型,买下了花旗财富管理部门,迄今,其业务已逐渐成了摩根士丹利的营收主力。而反观高盛,却在金融海啸后,在其传统业务已逐渐失宠后,仍坚守该业务。正如《经济学人》形容:“全世界都知道高盛需要转型。”但高盛金字招牌仍在,收入萎缩仍维持一定水平,这就使它难痛下决心挥别过去。2009年底高盛市值是摩根士丹利的近2.4倍,如今两者差距不到5%。
3.“英特尔”
一些老牌的企业,尤其是些“市场龙头”,往往过去越成功,核心竞争力越强,企业行为惯性就越大,对它们而言要弃旧布新的代价也比其他对手高,因此不到最后关头不放弃旧业,时机就这样一去不返。
英特尔在微处理器领域称霸数十年,但随后尝试进入其它半导体相关领域,如智能型手机芯片,都以失败告终。
End: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本身就是一种“常”,关键是企业如何去拥抱这种“变”。
企业的成长不在“变多”,而在“变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