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诗经 越古老越美好散文
谁人共我长歌——《诗经》

谁人共我长歌——《诗经》

作者: 漫思茶的茶 | 来源:发表于2017-07-05 22:42 被阅读0次
    谁人共我长歌——《诗经》

    荇菜参差,雎鸠和鸣,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就这样施施然走入淳朴清丽的伊人梦境。

    鸟儿在斑驳的光影中相伴于碧草如茵的沙洲鸣唱,密密麻麻,长短不一的荇菜早已生长繁盛,在和煦的清风下,于碧水中荡起阵阵涟漪,清亮如玉。河边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啊,定是君子绝佳的配偶。看,她的一颦一笑无一不展露着青春的气息,微风里,那女子发丝轻扬,小心翼翼地提着鲜亮的绿罗裙一路小跑来到河边采摘荇菜,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她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姣好容颜,清亮的眼眸中尽显灵动之气。关关的雎鸠来了又去,河畔的君子早已忘记时间,忘记一切,美丽善良的姑娘啊,你可知我早已沉醉在这梦幻般的景色里,心心念念夜不能寐,做梦都想追求你……

    翻开《诗经》的扉页,走进传统诗词的源头,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一幅如此令人心醉的景象。多想为你拨弄琴弦,让爱的琴音和着清晨的薄雾吹向你的方向;多想为你放声歌唱,让乐的曲调融在细腻的水波流向你的身旁。故事的最终,姑娘有没有被小伙子感动我们早已不得而知,但这古朴单纯地情愫却在清晨的暮霭里氤氲开来,缱绻了千年。

    当后世迂腐的私塾先生冷汗涔涔羞于启齿地讲着这一段往事,冠冕堂皇为其赋予后妃之德的意义时,那学堂里聪慧的谦谦君子们怕是早已在里面嗅到了青春的味道,爱情的味道。当司马相如以一曲恢弘大气的《凤求凰》惊艳四座,换来卓文君不离不弃私奔相随时,足以见得“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巨大影响。

    我国诸多少数民族更自古就有以歌代言的风俗传统,对着对着,唱着唱着,爱情便在其间埋下了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不得不说是《诗经》的力量,经典的力量,我国纵横千万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力量。

    追根溯源,相传中国周代就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由此而来,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大多人都对《诗经》中生僻的字形,繁复的表达望而却步,总以为其晦涩难懂,却不想它也不过是人们曾口口相传,反复吟唱的歌曲而已。农忙时,婚嫁时,出征时,祭祀时,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民间歌谣就这样吟诵于口中,记录在纸上。如今穿越千年来到我们身畔,时间的流逝从未让这份永不老去的经典减少半分魅力,反而更为它增添了一份典雅与深邃。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当邓丽君神情而又迷离地唱着这《在水一方》时你可曾穿越回千年的芦苇河畔旁,凝望水中若隐若现的佳人费尽思量。

    “天地悠悠,我心纠纠。此生绵绵,再无他求。求之不得,弃之不舍。来世他生,无尽无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当周迅用落寞而寂寥地声音唱着这《知心》时你可曾仿佛置身于杨柳依依,彼黍离离的断裂空城,在时间的轮回里行走、遗忘、苍老。

    读着念着,不知不觉中便开启了那个尘封的世界的大门,亲自于诗中经历着他们的欢乐苦痛,悲与喜,陌生而又熟悉。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是痴情男子在高大茂盛的乔木下思念如潮,不可抑制的单恋;“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是热情似火的宾客们在山林酒肆间的琴瑟歌咏,开怀畅饮;“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那“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如花美眷身着似火的灼灼嫁衣嫁与自己生命中的美好良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贫乐道,男耕女织的安稳生活;“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是保家卫国的战士们对自由和平劳动生活的殷切盼望……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每一字每一句不都是前世那纯净无邪,简单美好的生活的印记吗。反复地吟唱,反复地比兴,借路旁繁盛的卷耳说出思念,用天地间飘渺的蜉蝣感念生命,以夏夜里习习的谷风回忆时光,百转千回,只希望你能听得懂,这样含蓄内敛,细腻温柔的表达方式又怎能不让人心醉。这是让我们毕生引以为傲,传承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过的中华文化啊。我们又怎能遗忘,怎能摒弃。

        听着这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的古典乐曲,琴声悠扬,笛音嘹亮,绵长的歌声就这样席卷着几千年来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轻轻地来到我们身畔,雅俗共赏,余音绕梁。只是不知何时这样的音乐却越来越少了呢,在娱乐方式愈发多样化的今天,在快餐文化到处充斥着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在韩流日流疯狂席卷而来的今天,不知何时诗词歌赋,古代文学仿佛只存在于语文课上了,就连那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也是学生在老师的逼迫下苦不堪言地背会的,并不知其情其意,干瘪的声调里文言的美也无影无踪。

    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如今的存在方式吗,耳畔又想起那句“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不禁感到无限苍凉与悲哀,浮生面具三千个,又有谁能与我共长歌呢?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术之名。”古往今来的社会之实,不平之怨,人性之情,山水之美都在诗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每一首诗都是古代社会风俗文化的缩影。不读诗,不学史,我们又怎能以此为鉴,明得失,知兴替,振未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若不是饱读诗书,又怎能做到温润如玉,处变不惊。传统文化才是我们悠悠岁月历史长河中真正的沧海遗珠,它携着炎黄子孙身上刚毅不屈,包容万千的血液与图腾走来,带着源远流长的特性,走过古朴清雅的先秦化作恣意飘渺的散文,走过动荡不安两汉化作深情感慨的辞赋,走过分裂融合的魏晋南北朝化作脍炙人口的诗歌,走过繁华开放的唐宋化作大气恢弘的诗词,走过征战统一的元朝化作多种多样的戏曲杂剧,走过浑厚庄重的明清化作丰富传奇的小说,带着无限精神财富一直走到今天来到我们身畔,绵长而又轻轻。它身上的光芒不应该被掩藏,历史也不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

    曾恣意挥洒出的墨迹会干涸,曾反复烧制的瓷器会破碎,曾精工细作的丝绸会老旧,可那里面的精神瑰宝却可以不朽,书中的经典却是永垂不朽的,它们始终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中华民族的灵魂香气,待我们去找寻,去感悟。

    阳光微凉,天色微亮,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品一品《诗经》,读一读历史吧。

    听听我们曾经唱过的那古老歌谣,感受下那在漫长岁月里开出的生命之花,让自己的灵魂自由地在书卷的香气中浸透,练就一身从容淡然的心境,然后以新的视角发现并感受这世界的清雅与美丽,也算是不枉此生。

    (写于2015/4/27征文比赛 近日重新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谁人共我长歌——《诗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dc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