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正在远去的村庄

作者: 朱永平 | 来源:发表于2017-08-15 09:56 被阅读0次

近些年来,各地编辑出版了不少记述乡风、乡情、乡音、乡愁的书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并极大改变一地经济社会面貌的背景下,以此方式来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确实是个不错的法子。当然,除了传统的文字,配上相关图片乃至视频,更是信息化给这个读图时代的阅读者带来的多元选择。

在长达数千年的农业社会,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产、生活并最终终老于“乡间”,这个“乡间”,很多时候是可以与村落、村庄划上等号的。村庄,成为广大中国农民生产、生活的共同家园,成为人们传承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几乎所有离开村庄的游子最大的牵挂、快乐、酸楚和痛苦。

无疑,本书所言村庄,指的是行政村,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的中国最基层农村群众性自治单位。

进入新时期,尤其是1986年12月撤沙洲县设张家港市后,张家港进入了历史上最快速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给张家港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村庄变革:大量的自然村在存在形态上发生了巨变,甚至不少已完全湮没于历史风尘,再找不到半点痕迹;至于行政村,也历经多次大规模撤并,1990年末尚有436个行政村,至2004年,已只有186个,不到十四年前的半数,到2016年末,更是减少到153个,仅是1990年的三分之一强。

沙上地区自然也经历了同样巨大的变革,大部分在村民心中具有相当地位的行政村被撤并,原来的村名成为了历史地名。也许并不为人觉察,但实际上很深刻的变化已经发生:村民们原先的社会结构和生存空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演进,随着原行政村名变为历史地名,大幅度改变了,需要进行重构、整固和重新定型。

似乎所有一切都没改变,但所有一切都已经改变。

在编辑本书时,笔者对几个高频率出现的时间越来越敏感,如2003年、2004年、2013年,而这些,正是沙上地区行政村撤并力度、规模最大的时段。

仔细梳理,行政村撤并与全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呈现高度吻合。张家港市由1993年末的26个建制镇,到2003年调整到8个建制镇,初步形成现在的行政区划格局。其中尤以2003年8月31日的区划调整力度最大,原有17个建制镇调减到8个,撤并幅度超过50%。与此相对应的,2003年全市行政村减少38个,2004年更是减少了127个,是历年撤并行政村最多的。具体到锦丰片区,历年撤并行政村37个,其中2003年、2004年分别为8个和21个;乐余片区,历年撤并行政村26个,其中2003年、2004年分别为11个和10个。均接近大半。

重大开发项目,也是行政村撤并的重要原因之一。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的开发建设、双山岛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江苏沙钢集团的扩建……由于事涉广大,影响长久,不单使得不少行政村撤并,更在形貌上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状态。这方面的影响规模、烈度,是单纯的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变化不可比的。如锦丰镇丰乐村1995年因沙钢集团建设撤并,锦丰镇南兴村1999年7月因沙钢集团建设华盛炼铁有限公司撤并,锦丰镇麒麟村2002年7月因规划建设冶金工业园撤并……莫不如此。

行政村的大规模撤并,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必然产物,这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是城镇化所决定的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其益处是显见的:有利于转变农村农业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土地集约化、农具机械化、劳动力组织化、生产服务社会化,有利于村庄的合理规划布局,还有利于减少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但具体到被撤并行政村的村民,则常常留给他们一定的心理失落感,自己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家园改变了,甚至完全消失了,即使还生活在原来的地方,自己却已经成了实实在在的“异乡人”。而那些已经离开家乡的人们,当他们有一天回来寻根问祖的时候,会发现自己魂牵梦绕于心头的牵挂,如风筝断了线,其情其景,真是不忍想也不敢想的。

这里,我说一个与本书并无什么关联的事。2008年,我们一帮初中同学,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同学聚会,其中一个重要议程就是回到已离开20年的双桥中学,漫步在学校的紫藤架下,走进坐过三年的教室,在挥洒过汗水的运动场上再投一次篮,同学们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自己的十四五岁。前段时间,我们又在筹划毕业30年的同学聚会,当说起原来的双桥中学校址已经是一片农田,作为学校的印迹完全消逝时,很多同学一脸怅然,还有人发出了一声长叹……

人的记忆,很多时候是需要具体场景来支撑的。

我们能做的,也是正在做的,就是拿起笔,拿起相机,将正在远离我们的那些村庄的背影给如实地记录下来,给这些村庄的村民以及他们的子孙,留下一个可以追忆、可以想象,甚至还可以触摸的样貌。毕竟,这些村庄还没有完全走出我们的视线。我们当然希望给人们留下更多的细节,这个村庄有过一所怎样的学校,学校里曾经有怎样的一棵树,这个村里走出了哪些人,现在这个村里还有怎样的一些人、景、物……

说历史是由细节构成的,人们的记忆又何尝不是呢?

追寻历史的脚步,记录过往的细节,在信息时代、后工业时代,一切追求向前看的当下,似乎有那么一点儿不合时宜。但其必要、其急迫、其价值,也许正在这种“不合时宜”之中吧。还是应该看到,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把视线投入这一领域,开始自觉地做起一名“记录者”,不单注重记录昨天,更注重记录今天,这是非常让人欣慰的。

这本小书,也正是我们的一个尝试、一个努力。

相关文章

  • 那些正在远去的村庄

    近些年来,各地编辑出版了不少记述乡风、乡情、乡音、乡愁的书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并极大改变一地经济社会面貌...

  • 那些正在远去的小食

    1 小时候贪吃,待在家里,最爱听挑担或推车沿街叫卖小食的声音,一颗半睡半颓的心即刻被唤醒,精气神也瞬间恢复。 世间...

  • 远去的村庄

    朋友结婚,我回到了村里,往年一起玩过的朋友只有一两个在家,其他都在外面工作,心里难免没落。当年的同班同学一...

  • 远去的村庄

    村子一天天老去,像一个迟暮的老人,它时常在夕阳下,背靠在椅子上,用一种历经岁月洗礼能穿透一切的目光注视着村子的一...

  • 远去的村庄

    远去的村庄 ——读《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育才初中八年级十五班吴宇晨 读完《一个人的村庄》这本书,我的内心仍震...

  • 远去的村庄

    吾心安处是故乡!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我曾经急于离开的故乡,却是我现在念念不忘的他乡。 前段时间回老家扫墓祭祖,...

  • 远去的村庄

    百子桥,一个坐落在大山里的小村庄,就如同世外桃源。在黄陵县知道的人或许不是很多,但只要提起姓段的,那么一定会联想到...

  • 远去的村庄

    我的童年是在华北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子里度过的。那个地方以产小枣出名,我们村子的周围,除了庄稼地,就是一行一行的枣树...

  • 远去的村庄

    离开村庄在城市蜗居十几年了,城市的容颜如同广告中的女人,今年二十,明年十八,愈益焕发出勃勃生机,年轻而美丽。看...

  • 远去的村庄

    若你心中有怨,有怒,有忧,有愁,请来读一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再大的事到了村庄里,人们说的都像小事。因为城市...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正在远去的村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dm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