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史记成语(三十三)】争论——返璞归真与天下归仁

【史记成语(三十三)】争论——返璞归真与天下归仁

作者: 公子小眠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23:08 被阅读13次

[成语]:深藏若虚

[释义]:虚:空;深深地隐藏着,看起来好像什么也没有,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在人前卖弄。

[出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这是一个挺玄乎的成语,有着一股浓浓的辩证法气息。

        这个看起来带着三分仙气的成语,来自于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其实孔子作为晚辈,请教老子学问的故事已经在很多书里出现过,虽然毫无证据证明其可靠性,但是两位宗师级人物的会面本身就是一大噱头,历代文人,尤其是执着于诸子学说注疏的训诂家们,津津乐道。

        司马迁博古通今,也把这个故事写进了老子的列传。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看样子孔子初衷是去问老子关于“礼”的知识,结果老子却大发了一通做人的道理,而且当头就批评孔子:“当年讲求周礼的人都死了几百年了,你念念不忘的周礼已经是时过境迁的老古董了。”顺带着老子推销起自己的主张:要是真想做君子,那就应该清心寡欲,顺势而行,现在这乱世根本不能每天叫嚣着治国平天下。善于经商的人都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就要如此,内里再明白,表面也应该愚笨空洞。

        商人从来不让他人摸清楚自己的实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君子唯有藏巧于拙,方能保护自己。这就是老子对孔子最大的劝告——深藏若虚。

        孔子呢,倒是没说自己是否赞同老子的主张,他只是在和弟子的交流中,表达了一下对老子本人的看法:“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飞禽走兽都是常见的,老子却是上天入地龙一般的人物。孔子还是很佩服老子的,但看来他没有吸取老子的建议,大兴私学、周游列国,哪一件不是气度恢弘的大丈夫之举?

        乱世里很多学派都向各国诸侯兜售自己的主张,希图平步青云立致富贵的有,打算整饬人心重建风俗的也有,排除了其中高尚或是龌龊的动机,大家都是要积极入世大展才能的。但是老子独独要求敛去锋芒,退居自守,他告诫孔子要注意的“骄气”和“多欲”,正是他认为乱世之所以“乱”的根源。而孔子与之不同的,正是要用“礼制”来匡正“骄气”的世道,引导“多欲”的人心。

        这是老子与孔子最大的不同,也是后世儒道之争的发端。

        司马迁对于这一点看的挺清楚,“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老子那个小国寡民的理想能否实现,其实只是他面对春秋乱世的设想罢了,好比是人长大之后体会到生活的种种烦恼与苦痛,总是容易回想起童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美好,强烈的反差更是激发出“向后看”的眷恋。但也正因为成长是不可逆的,社会发展也是不可逆的,“藏巧于拙”引导全民的理想只能是在无休止的阴谋和征伐中被烧成灰烬。

        所以老子总是在说“天之道”如何如何,“人之道”如何如何,他想在先秦思想界最重要的“天”与“人”两个方面确立自己主张的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注定是无法实现的。

        而孔子呢,他同样看到了问题所在,各国征战不休,民众流离失所,觉得自己身上担负着振兴斯文、挽救人心的使命。开办私学,教育一批同道中人;周游列国,反复检验自己学说的可操作性。孔子想在那个时代打开一扇温暖的窗户,让大家都看到值得去坚持的东西,而这扇窗户上就写着——“仁”与“礼”。

        孔子也讲“天与人”,也讲“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不过,孔子要用“仁”和“礼”去连接“道”,而老子则是用“无为”的态度回归“道”。

        历史却总是那么富有戏剧性。

        春秋的诸侯们,当然不愿意用清心寡欲的回归之法,但克己复礼的手段也不够有吸引力。他们看中的,是法家。

        和老子同在一篇列传里的申不害、韩非,就是法家思想的典型代表。申不害在韩国实行变法,取得不小的成果,“内修政孝,外应诸候,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写了不少文章,一篇《五蠹》就把儒者批得一无是处,后来虽然死于秦国,但他严刑峻法、治国行政、君臣驭下的一套,早已成为秦王决心采用的基本国策。

        此后,不管是西汉“文景之治”时期号称黄老治国,还是延续千年儒家理政,都是以法家为核心,老庄或是孔孟作外衣。

        返璞归真与天下归仁,都是早期老子与孔子的终极追求,后世的道家、儒家渐渐变形扭曲、横生枝节,有的成了方士招摇撞骗的金手指,有的是在扼杀人性的章句里白了头。至今,两位哲人的理论,还在辨析当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记成语(三十三)】争论——返璞归真与天下归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hukqtx.html